2014年6月20日 星期五

醫 簡 論 集 張壽仁

  醫 簡 論 集 張壽仁 按:1、罕用字很多,I am so sorry. 2、將「我國」改為「中國」,以合史實。 3、有補述者,例如:證之《五十二病方》、武威漢代醫簡「○」為淋證。居延新簡「癃」為足證。「○」、「癃」似有所區別。《說文》:「○,籀文癃省。」之說,或可再商榷。而後人「○」、「癃」不分,蓋始於《說文》也。     目 錄 序 一 馬王堆醫書 《五十二病方》為秦醫方書抄本辨 一 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之劑型 八 《脈訣》十一經之說有所據 三三 熏法 三五 狂犬齧人 四O 與痙 四二 雞湮 四四 末 四五 人泥 四六 庶 四七 少半斗 四八 針砭之害 五O 《馬王堆漢墓醫書校釋》評介 五一   居延漢簡 居延漢簡中之醫簡試釋 五三 官醫 七四 疾心腹 七九 胸支滿 四肢凊 八O   敦煌漢簡 敦煌漢簡中之醫簡試釋 八一   武威漢代醫簡 武威漢代醫簡探微──治劑之法 九五 服劑之法 一一四 治手足雍種方 一三二 金創方 一三七 白水侯方試釋 一四七 白水侯方之藥味 一六七 七傷 一六九 治久欬上氣喉中如百蟲鳴狀卅歲以上方試釋 一七O 治人膏藥方試釋 一七四 「」即「婦」 一七八 治漡火涷方試釋 一七九 七七號簡試釋 一八O 「勿得傳」釋義 一八一 簡牘醫方之讀法──以武威漢代醫簡為例 一八三 「行」與「行解」同義 一八四 木牘92號乙面「不令嫁女」 一八五 川弓 一八六   通論 西陲漢代醫簡方名考 一八七 方藥劑量 一九七 醫簡用藥不忌反畏 二OO 傷寒方 二O三 餓,不死的傷寒 二O七 古書有「欬」而無「嗽」 二O八 子之病革矣 二O九 乳醫淳于衍 二一一 《張家山漢簡〈脈書〉校釋》評介 二一四   附錄 張壽仁著作目錄 二一六     序     《五十二病方》為秦醫方書抄本辨   一九七三年底,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大量帛書,其中屬於古醫書者,根據馬王堆帛書整理小組之命名,有:〈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甲本、〈脈法〉、〈陰陽脈死候〉(以上五種合為一卷帛書)、〈◆谷食氣〉、〈陰陽十一脈灸經〉乙本、〈導引圖〉(以上三種合為一卷帛書)、〈養生方〉、〈雜療方〉、〈胎產方〉(以上三種各為一卷帛書),此外同墓亦出土四種竹木簡醫書:〈十問〉、〈合陰陽〉、〈天下至道談〉(竹簡)、〈雜禁方〉(木簡)1。   整理小組將前五種古醫書合併出版,而因其中〈五十二病方〉字數最多,遂以《五十二病方》為書名2。馬繼興、李學勤以為這是中國已發現的最古醫方,從字體看,帛書的抄寫不晚於秦漢之際;而就內容考察,醫方的產生年代應早於《黃帝內經》的纂成時期3。馬、李之說甚是,蓋由其內容觀察,此書頗具原始性,如祝由及性的強調。又由〈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十一脈經」之說,亦可佐證之4。馬、李又認為《五十二病方》具有濃厚的江南地方色彩:例如「牝痔」第一方說:「青蒿者,荊名曰荻;◆者,荊名曰盧茹。」這是為了便於採集藥物,特別記載了青蒿和◆在荊楚地方的土名。書中為了臨床實用,列入了南方多見的一些疾病,如漆瘡、蛇類、水蛭咬傷,以及類似絲蟲病、血吸蟲病(「蠱」)的地方病。還有一些藥物系南方土產,如厚朴等。有些器物,如竹桶,也是江南的特產5還有個別文字的結構,如目錄中「筮」字「竹」頭作「◆」,則類似戰國時代的楚國文字6。馬繼興又說馬王堆醫書祝由詞中特別提到湖南地名,「雜療方」第三十八條「飛而至荊南者為蜮」。馬繼興又說馬王堆醫書所記的湖南方言:《五十二病方》第二四條「封」字,正是西漢揚雄《方言》一書中所記湖南(所謂「楚郢以南」)地區專指蟻穴丘土的地區方言7。   楊鶴年不同意馬、李《五十二病方》江南色彩說,因而作〈試論《五十二病方》為秦醫方書抄本──兼及《武威漢代醫簡》〉8一文駁之。案:楊氏所謂「秦」,蓋指「秦地」,而非「秦朝」。又楊氏《五十二病方》為秦醫方書抄本說,其所持論似有不妥之處。茲不揣譾陋,藉拙文提出幾點淺見,以就教於楊鶴年先生。分述如後。 楊說:   秦之醫學成就高,如晉景公病,求醫於秦,秦伯使醫緩為之。 按:   此不足以證明《五十二病方》抄自秦醫方書,蓋秦之醫學發達,山東諸國之醫學未必不發達。《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載「扁鵲者,勃海郡鄭人也」,勃海郡豈不亦為醫學發達之地。更何況扁鵲因醫術高明,而為秦太醫令李醯所害。又太倉公淳于意,臨淄人,其師陽慶與其同郡9山東誠亦不乏良醫。 楊說:   春秋戰國時期山東六國有才幹的人紛紛西向入秦,一時間人才雲集,地處西北黃土高原的 秦國,想必此 時醫藥方士也多有輸入,秦始皇求長生不老藥,自然各類醫方也都紛踏而來。 按:   山東人才雖西入秦,惟豈無良醫留在本土,又豈無傳人,豈無醫書流傳。山東醫學既為 秦醫源之一,《五十二病方》何必抄自秦醫方書。 楊說:   該書書法用字上多處明顯地顯示出「秦文」的特點。此點馬、李文章已考證頗詳10。 按:   於秦「書同文」的環境裡,《五十二病方》書法用字上,有「秦文」的特點是可以理解的。又馬、李亦指出該書有「楚文」之特點,此又不可視而無睹11。 楊說:   環境與病有關,與方有關,與藥有關。如因風而得的病最多,也最嚴重,如成人「傷痙」(類似破傷風),嬰兒索痙。又礜石、水銀、烏頭、毒堇、雄黃、丹砂、戎鹽、蜀椒、羊肉、羊矢屎、牛肉、牛膽、鹿、兔、犬膽,以及一些畜牧病皆西北特有。 按:   病、方、藥與環境有關,此說甚碻。惟「傷痙」非獨感於風,而是合風、濕、熱而成12亦可能因破傷風菌而痙13嬰兒索痙」則屬產婦疾病14非因風也。又如《武威漢代醫簡》載有人參15《武威漢代醫簡》豈必東北方書。《五十二病方》乃集方,其於中國各地,甚至四夷之藥味必廣加蒐羅,是可以理解的。否則,《神農本草經》不亦成為某地域之書?又馬、李所舉南方病、藥、器具,亦可參考,不必一味抹煞。馬、李之說見前述,茲不贅。 楊說:   《五十二病方》所載婦女病極少,而對「嬰兒索痙」記載頗詳,證明《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所記「秦人愛小兒」是屬實的。 按:   該書少載婦女疾病,未必即表示不重視女子,或因山東禮教保守心態之故也。又「秦人愛小兒」,並不表示山東不愛小兒,「愛」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誰家不愛小兒? 楊說:   秦人迷信巫祝達到神經質的程度。 按:   所謂「迷信巫祝達到神經質的程度」,這是唯心的,很難衡量,而《史記.龜策列傳》載「蠻夷氐羌……各信其神」,山東豈無巫祝。 楊說:   《五十二病方》「蠱」病之載,正如秦醫和之論「近女室,疾如蠱」,是性生活雜亂、過度造成的。 按:   秦醫和論「近女室、疾如蠱」,非謂「蠱」成於「近女室」,而是「近女室」,疾「如」蠱。又《五十二病方》以子女布治蠱16並非治「疾如蠱」的「近女室」病。 楊說:   ◆(即「癃」)症這種病,在西北是嚴重威脅人民健康的常見多發病。秦政府要求各級官員重視「老弱◆病,衣食飢寒」。 按:   ◆病蓋指「膀胱結石,膀胱痳痺或後尿道炎症等」17一般「老」、「弱」之人較易罹患,老人的攝護腺肥大症,亦屬◆病。非獨西北老弱人易得此症。 楊說:   由《五十二病方》到《武威漢代醫簡》,說明了醫學的進步和發展。 按:   此說甚碻,惟此醫學的進步和發展,如果指侷促於秦地,則未免陝隘。而應是中國醫學之進步與發展。 楊說:   《武威漢代醫簡》的一些記述開始有了方、論結合的跡象和辯證施治的發微,為後來《傷寒雜病論》辨證施治的創立開闢了道路,張仲景在撰寫《傷寒論》時對類似《武威漢代醫簡》之類的方書定是涉獵不少,因此才創立了「傷寒六經辯證施治」的基礎理論。 按:   方、論結合,辨證施治,乃中國醫學發展的結果,《武威漢代醫簡》為其一例。醫聖張仲景《傷寒雜病論》集醫學之大成18總結前人之成就,其或受《武威漢代醫簡》之類方書之影響,惟不可謂其獨鍾於秦地方書。 楊說:   《五十二病方》中的「冥(螟)病」即《武威漢代醫簡》中的「大風」病。由皇甫謐《針灸甲乙經》載張仲景治王粲麻瘋病例,可知「大風」病已蔓延至中原。 按:   冥病、大風,又叫「大痳瘋」,一名「癩」19又名「厲風」、「癩大風」20此病非因風而得,亦非秦地所獨有,王粲之病不必由於西北之傳染。此病屬全身性關節、皮膚及淋巴系等疾病21由痳瘋桿菌侵入皮膚黏膜及神經末梢而發。此症中外各國皆有,而我國南方諸省尤多,極難治癒,有天刑病之稱22。   據上所論述,可知楊氏《五十二病方》為秦醫方書抄本說,不足憑信。《五十二病方》廣蒐各地病、方、藥,以濟烝民,其出發點是弘觀的,值得更深一層去探究。 1《五十二病方》(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北平,文物出版社,一九七九年十一月一版)出版說 明。 2《五十二病方》凡例一。 3 馬繼興、李學勤〈我國現已發現的最古醫方─帛書《五十二病方》〉(刊於《五十二病方》一書中,頁一 七九─一九五)前言。 4 參見拙著〈醫簡札記.《脈訣》十一經之說有所據〉,《簡牘學報》十四期。 5 馬 、李前引文四、與《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等書的比較條。 6 馬、李前引文二、抄寫年代的估定條。 7 馬繼興《馬王堆古醫書考釋》,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一版。 8《古籍論叢》(社會科學戰線編輯部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十二月一版)頁三O──三九。 9《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10 同註6。 11 同註6。 12《辨證奇聞》(臺北,甘地出版社,七十二年八月三版)卷七第一部分痙◆門。案:《辨證奇聞》一書舊題清太醫院錢鏡湖著,誤也。此書即陳士鐸《辯證奇聞》。 13《辭海》(臺灣中華書局,六十八年元月大字修訂本臺十九版)破傷風條。 14 參見《五十二病方》嬰兒痙條。 15《武威漢代醫簡》,甘肅省博物館、武威縣文化館合編,文物出版社。 16《五十二病方》□蠱者條。 17 葉橘泉《中西病名對照表》(臺北,五洲出版社,七十二年四月出版)三、泌尿、生殖器病條。 18 孫伯玉《方劑學》(國立編譯館出版,臺北,正中書局,六十九年八月臺初版)鄭通和序。 19《辭海》痳瘋條。 20《中醫名詞術語大辭典》(臺北,啟業書局,七十五年元月再版)第十類外傷科病症,一、外科病症,「癘風」條。 21葉橘泉前引書七、全身性關節、皮膚及淋巴系等疾病條。 22 同註19。     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之劑型   一九七三年底,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大量帛書,其中屬於古醫書者,根據馬王堆帛書整理小組之命名,有:〈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甲本、〈脈法〉、〈陰陽脈死候〉、〈五十二病方〉(以上五種合為一卷帛書)、〈◆谷食氣〉、〈陰陽十一脈灸經〉乙本、〈導引圖〉(以上三種合為一卷帛書)、〈養生方〉、〈雜療方〉、〈胎產方〉(以上三種各為一卷帛書)1整理小組將前五種古醫書合併出版,而因其中〈五十二病方〉字數最多,遂以《五十二病方》為書名2。   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為中國已發現的最古醫方,「從字體看,帛書的抄寫不晚于秦漢之際;而就內容考察,醫方的產生年代應早于《黃帝內經》的纂成時期。」3又《黃帝內經》成書于戰國時期4。   馬繼興、李學勤〈我國現已發現的最古醫方─帛書《五十二病方》〉5一文說:「關於藥物的劑型,書中雖然事實上存在湯劑、丸劑、散劑等,卻只提到丸,沒有湯和散的名稱,至于膏劑和丹劑,更完全沒有出現。」6據此,馬、李之意,蓋以為《五十二病方》中只有湯劑、丸劑、散劑。此說尚待商榷。筆者以為《五十二病方》中,除有湯劑、丸劑、散劑之外,又有膏劑、浸劑(藥漿)、 露劑、丹劑等。又除提到「丸」外,又有「丹」、「藥漿」等名稱。若與《武威漢代醫簡》(屬東漢早期簡牘7以下簡稱《武醫》)相較,《武醫》則載有湯劑、丸劑、散劑、浸劑、膏劑、栓劑等。拙文之作,或可與拙著〈武威漢代醫簡探微──治劑之法〉8、〈武威漢代醫簡探微──服劑之法〉9相互參證。       壹 散 劑   製成散劑,最基本的過程是「冶」。「冶」字之義,《五十二病方》諸傷條,行三,「冶」字,注曰:「冶,《醫心方》卷二十二引《集驗方》「已冶艾葉一筥」冶字日文訓釋為碎。帛書醫方中冶字都是碎的意思。同樣意義的冶字,也見於《流沙墜簡》和《武威漢代醫簡》。」此處將「冶」字釋為「碎」,則「冶」字之義不著。   「冶」字,當作「研末」解,而有別於「碎」。蓋其下文行四曰「〔飲〕其汁,汁宰(滓)皆索」(釋文從 《五十二病方》,下同),據此,若其藥只碎而不研末,則很難「汁滓皆索」。又由《五十二病方》諸傷條,行七「百冶,大□者八十,小者(◆),冶精」;蚖條,行一OO「冶灰」;◆病條(《五十二病方》釋文無◆病標題,筆者暫以行一五一──一九O屬之),行一七三「◆(麤)屑」;雎(疽)病條,行三O一「細切」;癰條,行三六八「細◆(◆)」等諸辭之載,知「冶」與「碎」當有所別。   又冶研成末之前,須先將藥物乾燥。如諸傷條,行二三「取鼢鼠,乾而冶」;牝痔條,行二五O「取◆莖乾冶二升」。其方法有將藥物先燔再冶者,如諸傷條,行二三「取彘魚,燔而冶」;蚖條,行一OO「燔貍皮,冶灰」;〔牡〕痔條,行二四O「取內戶旁祠空中黍腏、燔死人頭皆冶」;□闌(爛)者方條,行三一三「燔敝褐,冶」;胻膫條,行三二八「皆燔冶,取灰」;加(痂)條,行三四九「燔牡鼠矢,冶」、行三五五「燔冶之」、行三五七「燔而冶之」;蟲蝕條,行三九八「燔◆(漏)◆(蘆),冶之」;身疕條,行四二四「燔飯焦,冶」;治◆條,行四五一「燔,冶之」。有先◆再冶者,如顛(癲)疾條,行一一四「段(◆)10冶」。有先炙再冶者,如穨(◆)條,行二O三「炙蚕卵,令簍簍黃,冶之」。有先熬再冶者,如穨(◆)條,行二一五「熬蚕種令黃,靡(磨)取蚕種冶」,身疕條,行四一九「熬,冶之」。有先◆再冶者,如諸傷條,行二五「◆(熬)令焦黑,冶一」。有先炊再冶者,如□◆者條,行四三八、四三九「□東鄉(向)灶炊之,令雞、蛇盡燋,即出而冶之」。有先曝燥再冶者,如諸傷條,行二九「暴(曝)若有所燥,冶」。有先漬以某介質,再鼊乾研冶者,如諸傷條,行五、六「漬,鼊之如□,即冶」。有陰乾再冶者,如諸傷條,行二三「取鼢鼠,乾而冶」;◆病條,行一六四、一六五「毒堇不暴(曝)。以夏日至到□□毒堇,陰乾,取葉、實并冶」。有先漬以某介質,再陰乾研冶者,如傷痙條,行四一、四二「傷而頸(痙)者,小◆一犬炙,漰與薛(◆)半斗,毋去其足,以□并盛,漬井◆□□□出之,陰乾百日,即有頸(痙)者,冶」。   《五十二病方》定例,蓋凡研單味藥物為細末者,曰「冶」;二味以上者,曰「并冶」。其「并冶」者,如諸傷條,行一四「取彘膏、□衍并冶」;〔夕〕下條,行六八「黃枔(芩)長三寸,合盧大如□□豆卅,去皮而并冶」;◆病條,行一六五「毒堇陰乾,取葉、實并冶」;穨條,行二二七「冶囷(菌)〔桂〕尺、獨□一升,并冶」(按:蓋先冶菌桂,再入獨□并冶);雎病條,行二八三「白蘞三、罷合一并冶」等。至若傷痙條,行四一、四二「小◆一犬,漰與薛(◆)半斗,毋去其足,以□并盛,漬井◆□□□,出之陰乾百日,即有頸(痙)者,冶」,犬與◆并漬而為一物,故曰冶。又《五十二病方》中,先將各藥冶研,再并合者,其例甚夥,於此不贅。   筆者前論《武醫》定例,「研單味藥物為細末曰冶,二味以上則曰冶合、冶合和」11與《五十二病方》比較之,或可歸納為:研單味藥物曰「冶」。將各藥先冶再合,《武醫》曰「冶合」、「冶合和」;《五十二病方》曰「冶……并合」。兩藥以上一起研,《武醫》曰「并冶合和」;《五十二病方》曰「并冶」。   散劑的計量單位是「三指撮」,《五十二病方》又有「三指撮到節」12三指大撮」13之載,馬繼興、李學勤前引文:「《素問.病能論》酒風方有﹃三指撮﹄。《說文》:「撮,四圭也,一曰三指撮也。」《漢書.律曆志》注引應劭說:「四圭曰撮,三指撮之也。」可見三指撮到漢代已固定為一種容積單位,而在本書中還僅僅是一種不甚精確的估量方法。」14又其量數措辭亦有所變化,如「三指撮一」15又曰「三指一撮」16惟「三指撮到節」、「三指大撮」則無此類變化,或其辭較繁也。又《五十二病方》無「方匕」、「刀圭」之載。   若將之與《武醫》比較,或可得如下事實:一、《五十二病方》有「三指撮」、「三指撮到節」、「三指大撮」之載;而《武醫》只載「三指撮」。二、《五十二病方》之量數措辭有「三指撮一」、「三指一撮」之變化;《武醫》則一律曰「三指撮」。三、《五十二病方》無「方寸匕」、「刀圭」之載;《武醫》則有。據此,可印證馬、李之說:《五十二病方》中之「三指撮」,乃一估量性單位。   三指撮由《五十二病方》中之估量性單位,發展到《武醫》之定制單位,此乃中國醫學進化之表徵。   散劑的保存,可以「裹以繒臧(藏)」17、「裹以韋臧(藏)」18   散劑之服用方法,可因病情的實際需要,而適當地配以酒19、溫酒20、醇酒21、粥22、醯23、美醯24、溺25、湮汲26等飲服之。美醯,蓋即淳醯。湮汲,或疑即《名醫別錄》所載地漿27《武醫》載散劑之飲服,則可配以酒、溫酒、淳酒、米糜、米汁、豉汁、酢漿、肥美肉□等28米糜、米汁,粥屬也。酢漿,醯也。   每日服藥次數,可視病情,而日服一次29二次30甚至五、六次31每日服藥時間,依症狀之不同,可「每旦」飲32「每旦先食、暮又先食飲」33、「先食飲之」34、「先食後食次(恣)」35又若需以酒配藥服用,不能喝酒者,可榷以減少酒量,如諸傷條,行二六「醇酒盈一衷桮(杯),入藥中撓,不者,酒半杯(桮)」36。   其預後,禁忌則載有:「至不◆而止」37、「已飲,有頃不痛。復痛,飲藥如數。不痛,毋飲藥。……治病時,毋食魚彘肉、馬肉、龜、蟲、葷、麻洙采(菜),毋近內,病已如故。治病毋時。壹冶藥,足治病。……令。」38、「不已,有(又)復之,而□灌青,再飲而已。令」39、「壹飲病俞(愈),日壹(飲),三日病已。病已,類石如泔從前出,毋禁,毋時……令。」40、「恆服藥廿日,雖久病必□。服藥時禁毋食彘肉、鮮魚。嘗〔試〕。」41、「日五六飲之。須已◆」42以上為散劑之預後,禁忌。《五十二病方》蓋皆先載預後,再提禁忌。此其體例也。《武醫》亦同。   散劑除內服外,又可外敷。如〔牝〕痔條,行二六二「冶黃黔(芩)而婁(屢)傅之」;□闌(爛)者方條,行三O九「煮秫米期足,毚(才)孰(熟),浚而熬之,令為灰,傅之數日。乾,以汁并之」、行三一一「治◆米,以乳汁和,傅之,不痛不瘢」、行三一二「燔魚衣,以其灰傅之」;痂條,行三四九「以善酨◆而封之」;□爛者方條,行三一一「以乳汁和,傅之,不痛不瘢」;胻膫條,行三二六「以犬膽和,以傅」;身疕條,行四一九「以犬膽和,以傅之。傅之久者,輒停三日。三,疕已。‧嘗試。〔令〕」、行四二八、四二九、四三O「涿(瘃):先以黍潘孰洒涿(瘃),即燔數年〔陳〕◆,□其灰,冶□□□傅涿(瘃)。已傅灰,灰盡漬□□□摹以捚去之。已捚,輒復傅灰,捚如前。〔雖〕久涿(瘃),汁盡,即可瘳矣。傅藥時禁□□□□。嘗試。‧令」。外敷亦可因症狀之需要而加以適當的介質,如行三二之「乳汁」,三二六、四一九之「犬膽」。又外敷亦詳細交待預後,及禁忌,如上所引,足見古人之細心臨證。   又散劑亦可用於熨、熏,如嬰兒索痙條,行四五、四六、四七「取封殖土冶之,□□二,鹽一,合撓而烝(蒸),以扁(遍)熨直◆(◆)攣筋所。道頭始,稍□手足而已。熨寒□□復烝(蒸),熨乾更為」。巢者條,行六七「取牛◆、烏◆(喙),桂,冶等,餚□〔熏〕以□疾」。又可用於調味,如□◆者條,行四四一「冶桂入中,令毋臭」。   其他各劑型之冶製,常將藥物先期處理,研冶為散;以下各劑型將論及之。       貳 膏劑   膏劑之治製,有將藥物先冶再和以介質者,如嬰兒病間(癇)方條,行五O「取雷尾〈◆(矢)〉三果(顆),冶,以豬煎膏和之」;〔牡〕痔條,行二四O「取內戶旁祠空中黍腏、燔死人頭皆冶,以膱膏濡」;疽病條,行二八四「□冶,以彘膏未湔(煎)者,灸銷(消)以和」;胻膫條,行三二七「取無(蕪)夷(荑)中覈(核),冶,豶膏以◆,熱膏沃冶中,和,以傅」、行三二八「皆燔冶,取灰,以豬膏和〔傅〕」;痂條,行三三八「冶雄黃,以彘膏脩(滫),少餚以醯,令其□溫適,以傅之」、行三三九「冶仆纍,以攻(釭)脂◆而傅」、行三四一「冶亭(葶)◆(藶)、莁夷(荑),熬叔(菽)□□皆等,以牡□膏、鱣血◆」、行三四五「以水銀傳,〔有(又)〕以金◆(鋊)冶末皆等,以彘膏〔◆而〕傅〔之〕」、行三五二「冶莁夷(荑)、苦瓠瓣,并以彘職(膱)膏弁」、行三五四「冶烏彖(喙),炙羖脂弁,熱傅之」、行三五五「取陳葵莖,燔冶之,以彘職(膱)膏餚弁」、行三五六「冶巫(莁)夷(荑)半參,以肥滿剡豶膏」、行三五七「□死人胻骨,燔而冶之,以識(膱)膏」、行三六O「乾加(痂):冶蛇床實,以牡彘膏◆」;蟲蝕條,行三九八「燔◆(漏)◆(蘆),冶之。以杜(牡)豬膏」;乾騷(瘙)方條,行四一八「煮弱(溺)二斗,令二升,豕膏一升,冶黎(藜)盧二升,同傅之」;身疕條,行四二四「燔飯焦,冶,以久膏和傅」。有將藥物先燔再和以介質者,如大帶者條,行一三二「燔◆,與久膏而□傅之」。有將藥物、介質一起并冶者,如諸傷條,行一四「取彘膏、□衍并冶」。有將藥物先冶,再和介質煎之者,如諸傷條,行一九「冶黃黔(芩)與□□□□□彘膏□□之,即以布捉〔取〕」;傷痙條,行四四「冶黃黔(芩)、甘草相半,即以彘膏財足以煎之。煎之◆(沸),即以布足(捉)之,予(抒)其汁,口傅□」;癰條,行三七二、三七三、三七四「白◆、白衡、菌O桂、枯◆(薑)、薪(新)雉,‧凡五物等。已冶五物□□□取牛脂□□□細布□□,并以金銚鼊桑炭,毚(纔)岪(沸),發◆(歊),有(又)復鼊岪(沸),如此□□□布〔抒〕取汁,即取水銀靡(磨)掌中,以和藥,傅」、行三七八「冶半夏一,牛煎脂二,醯六,并以鼎□□□如□◆,以傅」。有將藥物先舂,洎之以介質,更加介質炊之,如乾瘙方,行四一五、四一六「取闌(蘭)根、白付、小刌一寸,舂之,以酨、沐相半洎之,毚(纔)□□,置溫所三日,而入豬膏□□者一合其中,因炊〔三沸〕,以傅疥而炙之。」有將藥物、介質一并煎者,如諸傷條,行一六「金傷者,以方(肪)膏、烏◆(喙)□□,皆相□煎,◆(施)之」;癰條,行三七六、三七七「取牡□一,夸就□□□□□□□□炊之,候其洎不盡一斗,抒臧(藏)之」43有將藥物、介質直接并合者,如乾瘙方條,行四一三、四一四「取犁(藜)盧二齊,烏◆(喙)一齊,礜一齊,屈居(据)□齊,蕪華(花)一齊,并和以車故脂,如□□□裹」;身疕條,行四二一「黎(藜)盧二,礜一,豕膏和」。有將藥先齏,再和以介質者,如諸傷條,行二一「久傷者,薺(齏)杏◆〈◆(核)〉中人(仁),以職(膱)膏弁」。有煮膠為膏者,如白處方條,行一二八「煮膠,即置其◆於◆火上,令藥以成而發之」;大帶者條,行一三三「以清煮膠,以涂(塗)之」;◆病條,行一五八「以醇酒入□,煮膠」、行一六八「以水一斗煮葵種一斗,浚取其汁,以其汁煮膠一廷(梃)半,為汁一參」、行一八一「以水一斗煮膠一參、米一升,孰(熟)而啜之,夕毋食」。有將蘗米熬膏者,如□爛者方條,行三O七「爵(嚼)蘗米,足(捉)取汁而煎,令類膠,即冶厚柎和傅」。   據上所引,用以冶製膏劑的介質有:豬煎膏、膱膏、豶膏、豬膏、彘膏、醯、釭脂、牡□膏、鱣血、彘膱膏、羖脂、剡豶膏、牡彘膏、牡豬膏、溺、豕膏、久膏、牛脂、牛煎脂、酨、沐、肪膏、車故脂、清、醇酒、葵種汁、水。   膱膏為黏的油脂44。豬膏、剡豶膏,閹豬油也45。釭脂,即車故脂,又稱車釭脂、車脂,即用以潤滑車軸的油脂46。牡□膏,或即牡彘膏、牡豬膏。久膏,久脂也,陳久的脂油47。羖脂,牡羊脂也48。醯、酨,醋也49。沐,米湯也50。肪膏,動物油脂也51。清,去滓的醴酒52。   《五十二病方》所載治膏劑之介質,以動物油脂最多;而動物油脂中,又以豬油最多,乃主要介質。豬油脂又分已煎(如行五O)與未煎(如行二八四)。又動物油脂之取得,似乎以公的較佳,如豶膏、牡豬膏、羖脂之屬。正如取溺,亦以男童的為佳,如痂條,行三五三「以南(男)潼(童)弱(溺)一斗半并□,煮熟」。《五十二病方》痂條,行三三七,注二引《名醫別錄》曰「童男者尤良」。古人公、母的經驗,至今尚指導著中醫學界,其於中國醫學之影響,不可謂不深。《武醫》載治膏劑之介質有豬肪、賁豬肪、鸐膊、駱穌、淳醯等。豬油脂之類的介質,《武醫》已不再以「膏」名之,而曰「肪」53《武醫》之治膏劑,常將藥物先父且,再加介質煎之54,方法較《五十二病方》簡單,此或由於後人之歸納前人方法,而日趨簡單方便也。   《五十二病方》膏劑,無提及計量單位;《武醫》則有「大如羊矢」、「五分匕」、「大如酸棗」之載55。   《五十二病方》所載膏劑,以外用為多;而外用又以敷法較多。其敷法較特殊者,及每日敷藥次數、時間、預後、禁忌,條引如下。疽病條,行二八四、二八五「日一〔傅〕藥,〔傅〕藥前洒以溫水。服藥卅日□已。嘗試。‧〔令〕」;傅藥前灑以溫水,即先用溫水清洗患部。痂條,行三三八「令其□溫適,以傅之。傅之毋濯。〔先〕孰灑加(痂)以湯,乃傅」;此條之「湯」,蓋亦溫水之屬。行三四五「善灑,靡(磨)之血,以水銀傳,〔有(又)〕以金◆(鋊)冶末皆等,以彘膏〔◆而〕傅〔之〕」善洒,磨之血,即敷藥前,先清洗消毒瘡口,再磨之出血,此可與行三六O「先括(刮)加(痂)潰,即傅而□□,乾,去□目」對照。此法蓋即後世滾刺療法之先趨。為使局部氣血流通,破壞乳頭層的神經末梢,在滾刺之後,用膏外封,皮損處經常保持在潮濕狀態下,故能使皮膚柔軟,潤燥止癢。適用於神經性皮炎、皮膚澱粉樣變等慢性乾燥、肥厚、粗糙、瘙癢性皮膚病。56行三五二「傅之以布裹〔而〕約之」。行三五四「熱傅之」。行三五六、三五七「善以水洒加(痂),乾而傅之,以布約之」。行三五八「先善以水洒,而炙蛇膏令消,傅。三傅」。癰條,行三七四、三七五「旦以濡漿細□□□之□□□□□。傅藥毋食□彘肉、魚及女子。已,面類□□者」。蚖條,行一O一「取井中泥,以還(環)封其傷,已」。癰條,行三七八、三七九「勿盡傅,圜一寸。乾,復傅之,而以湯洒去藥,已矣」;勿盡傅,圜一寸,蓋中央留空也。《武醫》簡五八、五九、六O、六一號「千金膏藥方」載「薄以塗其雍者,上空者,遺之中央大如錢」,此中央留空之法。此法蓋欲其能箍住根腳,不令展開57,蟲蝕條,行三九二「傅藥薄厚盈空(孔)而止」,則非圍藥。   又有敷、炙配合治療者,如痂條,行三三九「傅,炙之。三、四傅」、行三四四「以□脂若豹膏□而炙之,□□□而不痛,婁(屢)復(之)。先飲美〔酒〕令身溫,乃◆」、行三四六「封而炙之,蟲環出」;癰條,行三七七「稍取以涂身◆(体)穜(腫)者,而炙之,□□□□□□〔癰〕種(腫)盡去,已。嘗試。‧令」;乾瘙方條,行四一六「以傅疥而炙之。乾而復傅者□。居二日乃浴,疥已。‧令」以上乃先敷再炙。其先炙再敷者,如痂條行三四一「〔先〕以酒洒,燔朴炙之,乃傅」、行三四二、三四三「炙牛肉,以久脂涂(塗)其上。雖已,復傅,勿擇(釋)」。   又有以膏沃之者,如諸傷條,行二O「浘之」58。傷痙條,行三八、三九、四O「沃,數□注,下膏勿絕,以歐(驅)寒氣……以傅傷空(孔),◆(蔽)□休得為:傅藥先食後次(恣)。毋禁,〔毋〕時」。有用以浴之者,此乃藥浴法,如嬰兒病間(癇)方條,行四八、四九、五O「小嬰兒以水〔半〕斗,大者以一斗,三分和,取一分置水中,撓,以浴之。浴之道頭上始,下盡身,四支(肢)毋濡。三日一浴,三日已。已浴,輒棄其水圂中。間(癇)者,身熱而數驚,頸脊強而復(腹)大。□間(癇)多眾,以此藥皆已」此條之浴法以及藥物用後之衛生處理,頗值得參考。而古人注意到廢棄藥品之衛生處理,誠為中國醫學史上一重要環節。   又用以熨之者,如身疕條,行四二一「◆以熨疕」。有用以磨瘙者,如乾瘙方條,行四一四「善洒,乾、◆(即)炙裹樂(藥),以靡(磨)其騷(瘙),□靡(磨)脂□□脂,騷(瘙)即已」。   《五十二病方》膏劑之敷法是多樣性的,而其給予後人之啟示,亦是多樣性的,如刮痂療法、留空敷法、藥浴法,以及廢棄藥品之衛生處理。又甚重視瘡口之消毒處理,據上所引,依病情需要,或物質條件,而用水、溫水、湯、酒等,謹慎地處理患部。       參 湯劑   湯劑之治,以煮法為主要手段,其煮法一般加水煮即可,若因病情需要,則可用湮汲水煮59或加介質煮。其介質據《五十二病方》所載有酒60、淳酒61、美醯62、醯酒63、溺64、漬女子布汁65、◆泔66等。釋泔,米湯也67。   又其藥物之先期處理,可先冶再煮68、先搗再煮69、先削、舂,再煮以酒70、先漬以酒再煮71、先熬熟,再沃以醇酒72、先細切再煮以淳酒73、先熬再煮74等。其治劑過程較繁複者,如諸傷條,行一八「即并煎□孰(熟),以布捉取,出其汁,以陳縕□□〔傅之〕」;蛭蝕條,行九四、九五「亨(烹)三宿雄雞二,洎水三斗,孰(熟)而出,及汁更洎,以食□逆甗下。炊五◆(穀)、兔□肉陀(他)甗中,稍沃以汁,令下盂中,孰(熟),飲汁」;◆病條,行一六一「〔治〕之,黑叔(菽)三升,以美醯三□煮,疾炊,◆(沸),止火;◆(沸)下,復炊。參(三)◆(沸),止。浚取汁」、行一七三、一七四「取棗種◆(麤)屑二升,葵種一升,合撓,三分之,以水一斗半〔煮〕一分,孰(熟),去滓,有(又)煮一分,如此以盡三分。浚取其汁」、行一七六「取景天長尺,大圍束一,分以為三,以淳酒半斗,三〔◆〕煮之,孰(熟),浚取其汁」、行一八四「煮荊、三溫之而飲之」、行一八五「三溫煮石韋若酒而飲之」、行一八九「以醯酒三乃(◆)煮黍稷而飲其汁」;疽病條,行二七三「三◆煮逢(蓬)◆,取汁四斗」;乾瘙方條,行四一O「熬陵(菱)◆(芰)一參,令黃,以淳酒半斗煮之,三沸止,蚩其汁」;身疕條,行四二六「三◆煮」;去人馬疣方,行四四七「以鍑煮,安炊之,勿令疾沸,□不盡可一升」。三◆煮、三溫煮,據上引各條文義析之,「三◆煮」可能即「三溫煮」;或「◆」即「溫」字之變體。《五十二病方》將之釋為兩字。此尚待考證也。又《五十二病方》注「三◆」,疑「◆」應讀為「蒸」,義與三沸相近75此亦尚待進一步考證。至於沸法,乃藥煮沸之後,止火;沸靜止後,復炊,如此一沸一止謂之一沸。二沸、三沸依此類推。如行一六一。   湯劑之服法,以飲之為多,其服法,每日服藥次數、時間、以及預後、禁忌,條引如下。諸傷條,行四「〔飲〕其汁,汁宰(滓)皆索,食之自次(恣)。解痛,斬◆;傷痙條,行三四「寒和,以飲病者」、行四三「〔飲〕之,即溫衣陝(夾)坐四旁,汗出到足,乃□」;蚖條,行九九「煮鹿肉若野彘肉,食〔之〕,◆(歠)汁。‧精」;◆病條,行一六一、一六二、一六三、一六四「黑叔(菽)三升,以美醯三□煮……浚取〔汁〕。牡〔厲(蠣)〕一,毒堇冶三,凡〔二〕物□□。取三指最(撮)到節一,醯寒溫適,入中□飲。飲先食〔後〕食次(恣)。壹飲病愈(愈),日壹〔飲〕,三日,病已。病已,類石如泔從前出。毋禁,毋時。」此條乃湯、散配合服用。行一七一「熱欼(歠)其汁,即□□◆,以多為故,而□□尻厥」、行一七四、一七五「以◆(蜜)和,令毚(纔)甘,寒溫適,口飲之。藥盡更為,病〔已〕而止。‧令」、行一七七「不已,復之,不過三飲而已,先莫(暮)毋食,旦飲藥。‧令」;◆條,行二O一「漬女子布,以汁亨(烹)肉,食之,欼(歠)其汁」;疽病條,行二七六「日四飲。一欲潰,止」、行二八七、二八八「即取其汁盡飲之。一飲病未巳……飲之可。不過數飲,病巳,毋禁,嘗試。〔‧〕令」;乾瘙方條,行四一O「夕毋食,飲」。   又有用以外敷者,如諸傷條,行一八「以布捉取,出其汁,以陳縕□□〔傅之〕」;犬噬人傷者條,行六三「以汁洒之」;〔夕〕下條,行六九、七O「即以汁□□淒夕〔下〕,已,乃以脂□□□□□□□所冶藥傅之。節(即)復欲傅之,淒傅之如前。已,夕下靡」此條,蓋湯、膏配合治療。疽病條,行二七三「取汁四斗,以洒雎(疽)癰」;蟲蝕條,行四OO「布其汁中,傅之,毋〔以〕手操痏」、行四O二「令汁出,以羽取」;去人馬疣方條,行四四八「去,復再三傅其處而已。嘗試。毋禁。‧令」。以上「毋以手操痏」76「以羽取」是值得參考的衛生觀念。《五十二病方》飲歠湯劑無劑量之載,《武醫》則有每服「一小桮」的記載77。       肆 丸劑、浸劑、露劑   丸劑之治,有先將藥物研冶再丸者78有將藥物先熬再加美醯丸之者79、有將藥物先研冶,漬以淳酒,再丸之者80、有將藥物先搗,再弁以脂為丸者81。據此,其所用介質有美醯、淳酒、脂82。其計量單位有「丸」83、「大丸」84「大如黑菽」85。   其服法有內服、外用之分。內服者,如諸傷條,行二「毀一垸◆(杯)酒中,飲之,日〔壹〕飲」、行八「一垸溫酒一◆(杯)中,飲之」;牝痔條,行二五九、二六O「垸之大如黑叔(菽),而吞之。始食一,不智(知)益一,□為極。有可,以領傷。恆先食食之」。外用者,如犬噬人傷者,行六二「稍垸,以熨其傷。犬毛盡,傅傷而已」。   馬繼興、李學勤前引書以為「丸藥,在本書◆還看不到以水或蜜製作的水丸、蜜丸,而有以下幾種顯然更為古老的方式:(一)以酒製丸,內服。(二)以油脂製丸。(三)以醋製丸,外用于熨法。(四)成丸后,粉碎入酒吞服。」馬、李之說甚碻。   《五十二病方》有蜜之載86而無以蜜製丸者,卻以醯、酒、脂製丸。《武醫》則以蜜製丸,且懂得以優質的白蜜製丸87此乃古人由繁複中,歸納出一簡單而進步的方法的又一例證。   浸劑之治,有以藥物漬介質中而成者,如諸傷條,行二二「稍(消)石直(置)溫湯中,以洒癰」;◆條,行二三六「夕毋食,旦取夆(蜂)卵一,漬美醯一桮(杯),以飲之」;疽病條,行二八O「以〔美〕醯半升□□□□□□澤(◆)泔二參,入藥中□□□令如□□□□□灸手以靡(磨)□□□傅□□□□□之,以餘藥封而裹□□□□,不痛已□□,‧令」;□爛者方條,行三一四「漬女子布,以汁傅之」;痂條,行三三七「以少(小)嬰兒弱(溺)漬羖羊矣,卒其時,以傅之」、行三五一「以小童弱(溺)漬陵(菱)◆(芰),以瓦器盛,以布蓋,置突上五、六日,□〔傅〕之」;身疕條,行四二二「乾夸(刳)灶,漬以傅之,已」。有將藥物先細碎,再沃以介質者,如◆病條,行一九三、一九四「取馬矢觕者二斗。孰析,沃以水,水清止。浚去汁,洎以酸漿□斗,取芥衷莢。壹用,智(知);四、五用,穜(腫)去。〔毋〕禁,毋時。‧令」88。癰條,行三六八「取茈半斗,細◆(◆),而以善酨六斗□□□□□□」89。 有將藥物先◆再漬以介質者,如蚖條,行八七「◆(齏)蘭,以酒沃,飲其汁,以宰(滓)封其痏,數更之,以熏」;乾瘙方條,行四一二「取茹盧(蘆)本,◆之,以酒漬之,後日一夜,而以〔涂(塗)〕之,已」;身疕條,行四二O「◆葵,漬以水,夏日勿漬,以傅之,百疕盡已」。有將浸劑加散劑調味者,如□◆者條,行四四一「漬女子未嘗丈夫者〔布〕□□◆(杯),冶桂入中,令毋臭,而以□飲之」。有將藥物先冶再漬以介質,如牝痔條,行二五O、二五一、二五二「為藥漿方,取◆莖乾冶二升,取(署)◆(蓏)汁二斗以漬之,以為漿,飲之。病已而已。……令」。有取藥漬以介質者,如白處方條,行一二七、一二八「少取藥,足以涂施者,以美醯□之於瓦◆中,漬之□可河(和),稍如恆」。   浸劑之服用,可飲可外敷,如上所引各條。其較特殊者,如◆病條,行一九三、一九四所載,以浸劑再配以酸漿、芥衷莢治療。蚖條,行八七所載,汁飲,滓封,又熏。   《五十二病方》載有「丹」名,且用以外敷,如□爛者方條,行三一八、三一九「般(瘢)者,以水銀二,男子惡四,丹一,并和,置突〔上〕二、三月,盛(成),即□□□囊而傅之。傅之,居室塞窗閉戶,毋出,私內中,毋見星月一月,百日已」;治◆條,行四五四、四五五「治以丹□□□□□□□□□□為一合,撓之,以豬織(膱)膏和,傅之。有去者,輒逋之,勿洒。□□□□□□□□□□面◆赤已」。《武醫》簡五O號有「大黃丹」90,不只稱「丹」,而有「黃」之名。此蓋亦中國醫學進化之一例證。   露劑,如◆病條,行一八七「女子◆,取三歲陳霍(藿),烝(蒸)而取其汁,□而飲之」蒸而取其汁,蓋蒸溜法也。以藥品用蒸溜法製成之液體,古稱花露,氣味芳淡,便於口服,一般用作飲料,為一種輔助治療劑91   他如治藥時令,白處方條,行一二五「‧二、三月十五日到十七日取鳥卵,已□即用之」;◆病條,行一六四、一六五「以夏日至到□□毒堇,陰乾,取葉、實并冶,裹以韋臧(藏),用,取之」;胻膫條,行三二九「夏日取堇葉,冬日取其本,皆以甘〈口〉沮(咀)而封之」;身疕條,行四二O「◆葵,漬以水,夏日勿漬」。藥物之選採,如◆病條,行一六五、一六六「歲〔更〕取O毒堇□□□堇葉異小,赤莖,葉從(縱)纗者,□葉,實味苦,前〔日〕至可,六、七日◆(秀)□□□□澤旁。‧令」;身疕條,行四二六「以槐東鄉(向)本、枝、葉,三◆煮」。藥物盛器之選用有金銚92、鼎93、鍑94、瓦鬵95、瓦罋96、甗97、盂98、瓦◆99、竹筩100、盤101、瓦器102等。爐灶方位之勘定,如□◆者,行四三八「東鄉(向)灶炊之」。炊薪的撿擇,可用桑炭103、木薪104、桑薪105、荊薪106等。這些理念,都為《武醫》所繼承,對中國醫學起著深刻的指導作用。       伍 結語   據上面各節之論述《五十二病方》之劑型,可結論如下:   一、《五十二病方》治劑之法具有多樣性,而《武醫》則已趨於簡化,此蓋中國醫學之一進步現象。   二、散劑計量單位「三指撮」,在《五十二病方》中,尚屬估量之辭,故有「三指撮到節」、「三指大撮」之載。《武醫》則已趨嚴謹,而有「方寸匕」、「三指撮」、「刀圭」等定制單位。此乃中國醫學進化之一表徵。   三、《五十二病方》之體例,一般蓋依序記載證、方、治劑之法、服劑之法,預後、禁忌。此為《武醫》所遵循。   四、《五十二病方》所載治膏劑之介質,以動物油脂最多。動物油脂以「公」的較佳,正如取溺,亦以童男的為佳。《武醫》亦載有「賁豬肪」。公、母的經驗,至今尚深刻地指導著中醫學界。   五、《五十二病方》之用水、溫水、湯、酒等,謹慎地清理患部;又「毋以手操痏」、「毋手傅之」、「以羽取」等,避免手部細菌感染患部。且將廢棄藥物倒入廁所,重視廢棄藥品之善後處理,避免傳染。這些衛生觀念,誠足為後人典範。   六、《五十二病方》之「留空敷法」、「磨痂療法」、「刮痂療法」等寶貴經驗,至今薪傳不息。《武醫》亦載有「留空敷法」。又《五十二病方》嬰兒病癇,其藥浴法,由頭而身,不濡四肢,亦足供借鑒。   七、一沸一止謂之一沸,《五十二病方》三沸之法,或可提醒後人重新重視沸法。   八、治療時令、藥物之選採、盛器之選用、爐灶方位之勘定、炊薪的撿擇等,這些理念,都為《武醫》所承繼,足見中國醫學之淵源流長。 1《五十二病方》(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北京,文物出版社,一九七九年十一月一版)出版說明。 2《五十二病方》凡例一。 3 馬繼興、李學勤〈我國現已發現的最古醫方──帛書《五十二病方》〉(刊於《五十二病方》一書中,頁 一七九──一九五)前言。 4 中醫研究院醫史獻研究室,〈馬王堆帛書四種古醫學佚書簡介〉,(刊於《五十二病方》一書中,頁一三一──一四O)「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條。 5 刊於《五十二病方》一書中,頁碼同註3。 6 四、《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等書的比較條。 7《武威漢代醫簡》(甘肅省博物館、武威縣文化館合編,文物出版社)武威漢代醫簡的發現與清理,四結語條。 8 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十八期,七十五年七月。 9 武威漢代醫簡探微.服劑之法〉,《簡牘學報》,第十二期,七十五年九月。 10 原注云:「《說文》:﹃椎物也。﹄段冶,椎碎」。 11〈武威漢代醫簡探微──治劑之法〉二、散劑條。 12 諸傷條,行二五、二六;◆病條,行一六三。 13 毒烏喙者條,行七二;脈者條,行二三七:疽病條,行二七二。 14 同註6。 15 諸傷條,行二四。 16 傷痙條,行四二。 17 諸傷條,行二八、二九。 18 ◆病條,行一六五。 19 蚖條,行一OO:◆條,行二O三,疽病條,行二七二;□◆者條,行四三九。 20 諸傷條,行二四;傷痙條,行四二;脈者條,行二三七。 21 諸傷條,行二六。 22 □盅者條,行四三九。 23 狂犬齧人條;行六O;◆條,行二一六。 24 ◆病條,行一六一。]、 25 蚖條,行九O。 26 顛疾條,行一一四。 27《五十二病方》嬰兒瘛,注四。 28〈武威漢代醫簡探微.服劑之法〉二、散劑條。 29 ◆病條,行一六三;□◆者條,行四四O。 30 脈者條,行二三七、二三八。 31 疽病條,行二七二。 32 □◆者條,行四三九。 33 同註30。 34 白處方,行一一六。 35 諸傷條,行二七;◆病條,行一六三。 36 不者,原注曰「當指不能飲酒的人」。洒半桮,「洒」字,當為「酒」字之誤。 37 同註15。◆,痛也。 38 諸傷條,行二六──二九。 39 同註34。 40 ◆病條,行一六三──一六七。 41 脈者條,行二三八。 42 疽病條,行二七二。 43 此條疑為膏劑;牡□,或即牡豬膏。 44 諸傷條,行二一,注二。 45 胻膫條,三二七,注二。 46 痂條,行三三九,注二。 47 大帶者條,行一三二,注二。 48 痂條,行三五四,注一。 49 犬噬人傷者條,行六二,注三;痂條,行三四七,注一。 50 乾瘙方條,行四一五,注二。 51 諸傷條,行一六,注一。 52 大帶者條,行一三三,注一。 53〈武威漢代醫簡探微──治劑之法〉四、膏劑條。 54 同註53。 55〈武威漢代醫簡探微──服劑之法〉三、膏劑條。]。 56《中醫外科學》(台北啟業書局,七十一年九月三版)第三章皮膚病,概論,治療,外治(滾刺療法條。 57 程國彭《醫學心經》(台北縣,旋風出版社,六十二年十一月再版)卷六,外科十法,(五)圍藥法。 58 原注云:「浘,《廣韻》:潁水流也頦。此處疑指用藥液沖洗傷處」。 59 ◆病條,行一五四。 60 毒烏喙者條,行七三;◆病條,行一八二、一八五。 61 傷痙條,行四三;◆病條,行一七六;疽病條,行三OO、三O一;乾瘙方條,行四一O。 62 ◆病條,行一六一。 63 ◆病條,行一八九。 64 膏溺條,行一九二。 65 ◆條,行二O一。 66 癰條,行三六五 67 疽病條,行二八O,注一。 68 諸傷條,行三;蟲蝕條,行四O二。 69 夕下條,行六八。 70 毒烏喙者條,行七三。 71 ◆病條,行一七二。 72 疽病條,行二八六、二八七(以上二行同隸於一方)、二九三。 73 疽病條,行三O一。 74 乾瘙方條,行四一O。 75 ◆病條,行一七六,注二。 76 白處方條,行一二三亦有「毋手傅之」之載。 77〈武威漢代醫簡探微‧服劑之法〉肆、湯劑、浸劑、栓劑條。 78 諸傷條,行八。 79 犬噬人傷者條,行六二。 80 牝痔條,行二五九。 81 乾瘙方條,行四一一。 82 諸傷條,行一載「□□膏」。 83 諸傷條,行二、八;犬噬人傷者條,行六二。 84 同註81。 85 同註80。 86 ◆病條,行一七四。 87〈武威漢代醫簡探微──治劑之法〉一、丸劑條。 88 浚去汗,蓋與「浚取汁」、「浚去滓」同為過濾汁滓之義。 89 此條疑為浸劑。 90〈武威漢代醫簡探微.金創方〉。 91 孫伯玉《方劑學》(國立編譯館出版,台北,正中書局印行,六十九年八月台初版)上篇,第四章醫方之劑型8花露條。 92 癰條,行三七三。 93 癰條,行三七八。 94 去人馬疣方條,行四四七。 95 諸傷條,行五。 96 蚖條,行九二。白處方條,行一一九載「罋」。 97 蚖條,行九五。 98 同註97。 99 白處方條,行一二七。 100 ◆條,行二二七。 101 疕痔條,行二六一。 102 痂條,行三五一。 103 同註92 104 ◆條,行三八九。 105 蟲蝕條,行四O二。 106 □◆者條,行四三五。     《脈訣》十一經之說有所據   《脈訣》一書,高陽生託名晉王叔和所著,《偽書通考》引《郡齋讀書志》晁公武曰:「題曰王叔和撰。皆歌訣鄙淺之言,後人依託者,然最行於世。」又引《脈訣》序吳崑曰:「五代高陽生偽撰。」   《脈訣彙辨》出版說明條曰:「作者(清李延◆)為了六朝時高陽生託名晉王叔和所著的《脈訣》,謬誤很多,又因該歌訣簡便易習,沿用已久,於是採擇各家脈說,詳證駁辨,以明真偽是非,主要是指出《脈訣》的最大弊端,把脈法當作呆板地下死棋一般,堵塞了初學者求取活潑潑地運用脈學的道路。」書中附高陽生考,載:「河東王世相曰:﹃五代高陽生著《脈訣》,假叔和之名,語多牴牾,又被俗學妄註。世醫家傳戶誦,於診視何益。﹄又按盧陵謝縉翁曰:﹃今稱叔和《脈訣》,宋熙寧初校正《脈經》,尚未有此。陳孔碩始言《脈訣》出而《脈經》隱,則高陽生乃屬北宋以後人矣。朱晦翁夫子特斥其鄙淺偽書,此誠千秋之鈇鉞也。﹄」李延◆自序曰:「宋之高陽生,一妄庸人,假晉太醫令王叔和之名,著成《脈訣》。其鄙俚紕繆,取資捧腹,而陰操入室之戈,於是先聖之旨,一日晦蝕。世之裒然傳業,承訛襲舛,不復有所取裁。」   《四部總錄醫藥編》引《道古堂文集》 :「高陽生不知何人,柳(貫)以為五代,則宜入宋史藝文志;呂(復)以為六朝,則宜入唐書藝文志。兩志無之,疑是宋世庸醫枕中之秘,非通人所習也。」引《醫籍考》:「高陽生不審何代人,劉元賓熙甯元祐間註此書,則知為宋以前人。而此書,隋唐志並不著于錄,且其辭理鄙俗,決非成于六朝時者,其稱五代高陽生,近是,然亦未見何據。」   據上引諸論,知高陽生為何時人有三說:六朝、五代、北宋。   諸家群起剿攻高陽生剽竊王叔和《脈經》之不是,然《脈訣》亦非一無是處,如《脈經》謝縉翁序云:「陳無擇《三因方》序脈(按:即卷一,〈《脈經》序〉)云六朝時有高陽生者,剽竊作歌訣,劉元賓從而和之。其說深知《脈經》者,而於篇後,又自著七表八裡九道之名,則無擇蓋亦未嘗詳讀《脈經》者也。」據此,高陽生深知《脈經》勝於陳無擇。《郭長陽醫書跋》:「朱子曰俗間所傳《脈訣》,五七言韻語者,詞最鄙淺,非叔和本書明甚。乃能直指高骨為關,而分其前後,以為寸尺陰陽之位,似得《難經》本指。然世之高醫以其膺也,遂委棄而羞言之。」《四部總錄醫藥編》據此知《脈訣》亦有其可取之處。   《脈訣彙辨》卷二,四言脈訣,三部九候,包絡與心條指「偽《訣》竟不之及,則手厥陰為虛懸之位矣!」惟《脈訣》十一經之說實有所據,《五十二病方》一書中〈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皆無手厥陰脈經。   又手厥陰脈經,《素問.金匱真言論篇》亦無之,而《素問.靈蘭秘典篇》則以膻中配手厥陰經。《靈樞》敘經脈則以包絡配之。(《脈訣彙辨》卷二)〈金匱真言論篇〉十一經之說或亦有所據。而〈靈蘭秘典篇〉、《靈樞》以膻中、包絡配之,蓋為後來好事者之作。      熏法   中醫之熏法,由《五十二病方》、《武威漢代醫簡》觀之,有煙熏、火阬煙熏、氣熏之法。孫伯玉《方劑學》上篇,第四章,醫方之劑型,11.熏蒸條曰:「熏者,火熏也;蒸者,蒸氣熏之也。發其腠理,燒地為之,所以啟元府也。」   煙熏法,如《五十二病方》巢者條,行六七:    取牛◆、烏◆(喙)、桂,冶等,殽□,【熏】以□病 牝痔條,行二五三:    牝痔有空(孔)而欒,血出者方:取女子布,燔,置器中,以熏痔,三【日】而止。‧     令。 行二五八:    痔者,以醬灌黃雌雞,令自死,以菅裹,涂(塗)上〈土〉,炮之。涂(塗)乾,食     雞,以羽熏纂。 虫蝕條,行三九九:    取雄雞矢,燔,以熏其痏(下略)   火阬煙熏法,如◆病條,行一七八、一七九:    ◆,坎方尺有半,深至肘,即燒陳◆其中,令其灰不盈半尺,薄洒之以美酒,□莤莢     一、棗十四、◆(◆)之朱(茱)臾(萸)椒,合而一區,燔之坎中,以隧下。     已,沃。 牝痔條,行二五四至二五七:    牝痔之有數竅,蟯白徒道出者方:先道(導)以滑夏鋌,令血出。穿地深尺半,袤尺     ,【廣】三寸,【燔】□碳其中,◆(煆)駱阮少半斗,布碳上,【以】布周     蓋,坐以熏下竅。煙鱱(滅),取肥□肉置火中,時自啟竅,□□燒□節火鱱(滅)     □以□。日一熏,下□□而□。五六日清□□□□。駱阮一名曰白苦、苦浸。 朐癢條,行二六五至二六九:    朐養(癢):痔,痔者其直(◆)旁有小空(孔),空(孔)兌兌然出,時從其空(孔     )出有白蟲時從其空出,其直(◆)痛,尋(燖)然類卒狀。冶之以柳蕈一捼、     艾二,凡二物。為穿地,令廣深大如◆。燔所穿地,令之乾,而置艾其中,置     柳蕈艾上,而燔其艾、蕈;而取◆,穿其斷,令其大圜寸,以復(覆)之。以土雍     )(壅)◆,會毋□,煙能◆(泄),即被◆以衣,而毋蓋其◆空(孔)。即令痔者     (踞)◆,令直(◆)直(值)◆空(孔),令煙熏直(◆)。熏直(◆)熱,則舉     之;寒,則下之;圈(倦)而休。   《武威漢代醫簡》簡四八、四九號載火阬煙熏法:    去中令病後不復發◆◆方◆地長與人等深長七尺橫五尺用白羊矢乾之十餘石置其阬中     從火其上羊矢盡索橫木阬上取其臥人臥其阬上熱氣盡乃止其病者慎勿得出見   《漢書.蘇武傳》載火阬煙熏法:    (武)引佩刀自刺。衛律驚,自抱持武,馳召毉。鑿地為坎,置熅火,覆武其上,蹈     其背以出血。武氣絕,半日復息。 火阬煙熏法,《武威漢代醫簡》簡四八、四九號注曰「此種醫術具有西北地方的色彩」。由《武威漢代醫簡》、〈蘇武傳〉觀之,此說似不可或非,惟據《五十二病方》觀之,則尚有待商榷。   至於氣熏法,《五十二病方》,蛭蝕條,行八五:    蛭食(蝕)人胻股【膝】,產其中者,並黍、叔(菽)、秫(朮)三,炊之,烝(蒸     )□□□□病。 牝痔條,行二四八至二五O:    【牝】痔之入竅中寸,狀類牛幾三□□然,後而潰出血,不後上鄉(向)者方:取弱     (溺)五斗,以煮青蒿大把二、鮒魚如手者七,冶桂六寸。乾◆(薑)二果(顆)     ,十沸,抒置罋中,貍(埋)席下,為竅,以重痔,藥寒而休。日三熏。(下略) 行二六一:    未有巢者煮一斗棗、一斗膏,以為四斗汁,置般(盤)中而居(踞)之,其蟲出 行二六四:    血◆(痔),以弱(溺)孰(熟)煮一牡鼠,以氣熨 □爛者方條,行三二五:    取秋竹者(煮)之,而以氣熏其痏,巳。 身疕條,行四三四:    踐而涿(瘃)者,燔地穿而入足,如食頃而已,即□蔥封之,若烝(蒸)蔥熨之。 孫伯玉前引書載:    陳廩丘曰:「或問,得病連服湯藥發汗,汗不出,如之何?答曰:醫經云:﹃連服發    汗,汗不出者,死也。﹄吾思之,可蒸之,如蒸中風法。」復以此問張苗,苗云:「曾    有人,作事疲極,汗出,臥單簟中。冷得病,但苦寒踡,諸醫與圓、散、湯,四日之    內,凡八發汗,汗不出,苗令燒地布桃葉蒸之,即得大汗,於被中就粉傅身,使極燥    乃起便愈。」後數以此發汗,汗皆出也。此即火炕法也。 又載:    《唐書.許胤宗傳》曰:「柳太后病風不語,名醫治皆不愈,脈益沈而噤,胤宗曰:    ﹃口不可下藥,宜以湯氣熏之,令藥入腠理即瘥。﹄乃造藥黃耆防風湯數十斛,置於    床下,氣如煙霧,其夜便得語。」是即廩丘所謂蒸中風法也。 按:上引行二六四氣熨法,實即氣蒸法。行四三四雖燔地穿,然無煙,故置於氣熏法。又上引火阬法,與火阬煙熏法稍異,蓋火阬法燒地布桃葉,而不燔桃葉。   以上所論熏法,無論煙熏、火阬煙熏、氣熏,皆借藥氣治療(按:土氣亦藥),且因證用藥,不拘一方,而熏法之變化,足見古代之醫療智慧,誠有可啟發後人者。           狂犬齧人   中國人對於狂犬病之認識非但古早而且深入。《五十二病方》狂犬齧人條,行五六載:    取恆石兩,以相靡(磨)◆(也),取其靡(磨)如麋(糜)者,以傅犬所齧者,已矣。 行五七至五九載:    狂〔犬〕齧人者,孰澡(操)湮汲,注◆(杯)中,小(少)多如再食◆(漿),取     灶末灰三指最(撮)□□水中,以飲病者。已飲,令熟◆兩手如□□間手□道□□     □□□□□□□狂犬齧者□□□莫傅。 行六O載:    狂犬傷人,冶礜與橐莫,〔醯〕半◆(杯),飲之、女子同藥。如◆ 《五十二病方》另載「犬筮(噬)人傷者」條,與「狂犬齧人」有所分別,故《五十二病方》注曰:「本書以狂犬嚙人與犬噬人分列,說明對狂犬病已有一定認識。」(行五六,注一)   據上所引狂犬齧人,其急救藥物有恆石、湮汲、灶末灰、礜、橐莫、醯,這些藥物對於狂犬病是否確實有效,尚待科學鑒定。尤其「礜石有劇毒,本方未經現代科學鑒定前不可任意服用。」   值得注意的是,《肘後備急方》卷七,治卒有猘犬凡所咬毒方第五十四,療猘犬咬人方載:    又方,仍殺所咬犬,取腦傅之,後不復發。   葛洪(西元二五三至三三三年),晉人,已知用猘犬之腦治狂犬病,比《備急千金要方 》還早。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出版《備急千金要方》李◆燊序曰:    法人巴士特(Louis Pasteur)創立微生物學及免疫學,舉世仰之如山斗。考其最大    成就,則為一八八五年用瘈免之脊髓使狂犬病人免疫之發明。英人森浦羅(Davis    Semple)復改用瘈免之腦以代之,其法今尚廣行于世。而用猘犬之腦以為治,則赫然    見於千金方。雖巴、森二氏曾分別用乾燥及困◆減弱脊腦之病毒,以策萬全;惟免疫    之理,則與千金方者曾無二致;而相距則已千二百餘年矣! 據《肘後備急方》可修正李說為:中國人對於狂犬病之免疫觀念,早於西方千六百年以上。若再證之《五十二病方》狂犬齧人方及《肘後備急方》載猘犬咬人之病程、口忌、重發療方、研判狂犬預防方,則知中國人對於狂犬病之理解頗注意焉。     與痙   古來醫書多以「」為「痙」。《濟陰綱目》卷九,胎前門下,風痙條載:    《大全》云:妊娠體虛受風,而傷太陽之經絡,後復遇風寒相搏,發則口噤背強,名     之曰痙,又云。   又卷十二,產後門中,發痙條載:    陳臨川曰:凡產後口噤,腰背強直,角弓反張,皆名曰痙,又名曰。   武之望按曰:    《素問》有痙字而無字。仲景太陽經有痙病而無痙方。則今書字,乃痙字之傳    寫之誤也。夫勁、痙二字,諧體諧聲。而痙之病狀有項背勁急反張之相,則從痙字無    疑。若字,于義莫解,故當以痙字為正。 武說「《素問》有痙字而無字」,蓋據全元起本。余巖《古代疾病名候疏義》引成無己《傷寒論注》:「 當為痙傳寫之誤也。」引王筠《說文釋例》:「《脈經》當以痙為正。六朝寫書用草字,因訛為 ,後人因別為之音。」余巌認為「成、王之言是也。」以上諸說皆認為「」乃「痙」之訛寫;證之《五十二病方》作「痙」,則以上諸說非無見地也。   字,《說文》無。《康熙字典》載:    《博雅》:,惡也。《集韻》:一曰風病。《正字通》:證有五,秦越人《難經》督    脈為病,脊強而厥張,張仲景《金匱》脊強者,五之總名,其證卒口噤背反張而瘈    瘲。   按:至,極也。則 義可解也。古醫書將「痙」作「」,或亦有所據,待考。     雞湮   《五十二病方》白處方,白◆條載「雞湮」一味。「湮」,《康熙字典》引《爾雅釋詁》:「湮,落也。」《說文解字》:「湮,沒也。」段注:「《爾雅》……落與沒義相近。」   按:雞湮,雞落也,即雞矢也。     末   《五十二病方》牡痔條載「末」,注曰:「本書三四五行作﹃金﹄,即鋊,銅屑。《證類本草》卷五引《新修本草》及《本草拾遺》有赤銅屑,但無療痔的記載。」魏啟鵬、胡翔驊《馬王堆漢墓醫書校釋(壹).五十二病方》注:「疑即從銅器上刮取之銅綠末,古方中用以入藥外塗,治腸風痔者。」   按:末,魏、胡之說為是,即「銅綠」。     人泥   《五十二病方》□闌(爛)者方載「人泥」一味,注曰:「人泥,《金匱要略方論》卷下治馬肝毒中人未死方作﹃人垢﹄,即人身汗垢。按汗垢含有大量病菌,不宜直接外敷瘡面。」《馬王堆漢墓醫書校釋(壹)粲五十二病方》注曰:「人泥:即人身汗垢,又有頭垢、耳垢、膝垢之分。按汗垢多不潔,含有大量細菌,不宜直接外敷創面。」   按:人泥,蓋即「人中白」、「人中黃」、「糞清」之類,有瀉火熱之療效。(參見《本草備要》)《康熙字典》釋「泥」為「杇」。     庶   《五十二病方》痂條,行三五O「燔礜、冶烏◆(喙)、黎(藜)盧、蜀叔(菽)、庶、蜀椒、桂各一合,并合以頭脂□□□布炙以熨,卷(倦)而休」。   「庶」字,原注云:「疑為蔗(甘蔗)」甘蔗,《本草備要》「甘寒,和中助脾,除熱、潤燥、此渴、消痰、解酒毒、利二便、治嘔、反胃、大便燥結」。甘蔗可潤燥,釋為「蔗」可通。惟就文義,「蔗」似不可直接研治,而必須先將之晒乾,又用蔗取其汁可也,不必冶之。據此,若將「庶」釋為「◆」,或更為適證。《本經》:「◆蟲,味鹹寒,主心腹寒熱洗洗,血積癥,破堅下血閉生子,大良,一名地◆,生川澤」。     少半斗   《五十二病方》牝痔條,行二五五載「駱阮少半斗」,「少半」即《墨子》書中之「小半」(卷十五,雜守第七十一)。   居延漢簡中有關吏卒廩給簡,有「少」、「大」之文,如「三石三斗三升少」、「二石一斗六升大」。少、大,即《墨子》「小半」、「大半」之省文。(同前引文)   小半,即三分之一。《墨子.雜守》:「參食食參升小半。」孫詒讓《墨子閒詁》引俞樾說:「參食者,參分斗。」參分斗即三又三分之一升,據此,知小半即三分之一。   大半,即三分之二。《墨子.雜守》:「六食食一升大半。」孫詒讓《墨子閒話》引俞樾說:「六食者,六分斗。」六分斗即一又三分之二升,據此,知大半即三分之二。   管東貴先生《從漢簡看漢代邊塞的俸廩制》(《陶希聖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頁四五八--四九五,《食貨月刊》)曰:「升下的這個「大」字,等於一升的三分之二;「少」字等於一升的三分之一。……這可以從二七四五、二七五四、三二八七、五O一九諸簡例中算出。在二七四五及四九六三兩簡中,三「大」等於二升;在二七五四號簡中,四「少」等於一升又一「少」;在五O一九號簡中,十七「少」等於五升又一「大」……在三二八七號簡中,二「大」等於一升又一「少」。」蓋由簡文倒推算之。   據上論知「少半斗」,即三分之一斗。又由《墨子》之「小半」,到《五十二病方》之「少半」,居延漢簡之「少」,可窺知其進化之痕跡。「大半」,亦同。 又,拙文<漢代米與粟及大石與小石之換算與秦數用六關係之推測>(《史學集刊》?《簡牘學》?),或可存一說 。     針砭之害   唐代王燾《外台秘要方》第三十九卷,明堂序:    針法古來以為深奧,令人卒不可解。經云:針能殺生人,不能起死人。若欲錄之,恐    傷性命,今並不錄針經,唯取灸法。   王氏不錄針法,蓋重人命也。馬王堆帛書《脈法》載砭有四害:    □□有四【害】:◆(膿)深◆(砭)輚(淺),謂上(之)不◆,一害;◆(膿)     輚(淺)而◆(砭)深,胃(謂)之過,二害;◆(膿)大【而◆(砭)小,□□     】而大□□□,三【害;◆(膿)】小而◆(砭)大,胃(謂)之◆(砭)□,◆     (砭)□者,石食(蝕)肉◆(也),四害。 據〈脈法〉砭已不易,更何況針法。王燾懼後人之不解而自炫神奇,草菅人命,故不錄針法,其用心良苦也。     《馬王堆漢墓醫書校釋》評介   在這經濟掛帥,學術閃一邊去的時代,成都出版社以無比的魄力及遠見出版《二十世紀出土中國古醫書集成》叢書嘉惠士林,誠令人由衷敬佩。   魏啟鵬、胡翔驊伉儷撰《馬王堆漢墓醫書校釋》乃此叢書之一;書分二冊,第一冊一九七頁,第二冊一七五頁;繁體字,平裝。馬王堆漢墓醫書共十五種:〈足臂十一脈灸經〉、〈陰經十一脈灸經〉甲本、〈脈法〉、〈陰陽脈死候〉、〈五十二病方〉、〈卻穀食氣〉、〈陰陽十一脈灸經〉乙本、〈導引圖〉題記、〈養生方〉、〈雜療方〉、〈胎產方〉、〈十問〉、〈合陰陽〉、〈雜禁方〉、〈天下至道談〉。除〈陰陽十一脈灸經〉乙本、〈導引圖〉題記外,其餘十三種,本書全部加以校釋。書中除校釋外,並有譯文、文獻別錄。其譯文文字練達曉暢自不在話下,而文獻別錄又可收相互印證之功。書後附有〈馬王堆漢墓醫書治療用語索引〉、〈病症索引〉、〈藥物索引〉,方便讀者檢索。惟書中「一說」出現多處,而未注明出處,致語義不明,再版時或可補注之。又因改為繁體字重排,手民之誤頗多,且取消「行」的標示,亦不便查閱。   本書乃在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既有的成果基礎上做提昇的工作。類似的題目,要突破前人的研究成果誠非易事,例如「三◆」,本書從整理小組「三沸」之說,然〈五十二病方〉中另有「三溫」、「三沸」之詞,此又何解。(按:「三◆」可能即「三溫」。參見拙著〈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之劑型〉,史學集刊,第二十期)這是研究古醫籍常碰到的盲點。然而本書著者以其文字學、聲韻學之優勢(按:這正是海峽此岸史學工作者之弱點),在整理小組的空白處,揮灑得淋漓盡致。例如:「◆」釋為「臀」、「輅」釋為「絡」、「駱阮」釋為「苦參」、「橐莫」釋為「枸杞」……等,不勝枚舉。又以江陵張家山漢簡《脈書》補證馬王堆漢墓醫書,此則一高招。誠如著者於〈例言〉說「本書校釋遵循字詞、章句之義,症狀、證候之義,治則、方藥之義三者相一致的原則加以考索,結合現存的醫經、歷代本草、方論參照發明」,他們的確做到了。又值得一提的是,著者於勘誤表中猶不忘博引文獻補釋,似非臻於完善誓不甘心,足見著者為學之敬謹用功。其能成此佳作,良有以也。     居延漢簡中之醫簡試釋   本文即〈居延漢代醫簡之證、方、藥值再探〉。而〈居延漢代醫簡之證、方、藥值再探〉、〈敦煌漢代醫簡再探〉1乃拙著〈居延漢簡、敦煌漢簡中所見之病例與藥方藥值〉2之改寫。居延漢簡(民國十九年出土)中之醫簡約有四十七枚(一簡號計一枚),且多殘損,故少為人關注;其數量、內容皆不及武威漢代醫簡3馬王堆漢代醫書4豐富。       壹 辨證   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5。既病則當審其陰陽表◆寒熱虛實6,辨證施治。證者,訂立治療方針之「目標」與「證據」也7而古人已矣,不得起而望、聞、問、切8其辨證釋方,惟就簡牘診籍所載論之。    ◆‧治傷寒滿三 日轉為□◆    一三六‧三,圖四三四9    ◆傷寒◆               四三七‧二三,圖一四三    第卅一◆卒王章以四月一日病苦傷寒 第一◆卒孟慶以四月五日病苦傷寒(另兩行     略)                   四‧四A,圖三七九   傷寒乃漢代一種常見之病症,《史記.扁鵲倉公傳》中嘗論之,《漢書.藝文志》亦載有《風寒熱十六病方》二十六卷。醫聖張仲景更有《傷寒論》經典之作。而漢代簡牘亦不乏傷寒症之記載10。   何謂傷寒?廣義的說,乃古代泛指感受風寒溼等外因病邪所致的疾病11亦即一切外感熱病的統稱12。   《難經.五十八難》曰:「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溼溫、有熱病、有溫病。」所謂「傷寒有五」,乃廣義的傷寒;狹義的傷寒,即專指外感風寒之邪的中風、傷寒13。   傷寒之中風與腦病之中風不同。傷寒之中風,乃一般傷風,即普通感冒14。俗稱的中風,則因房事六慾七情所傷,真氣虛,為風邪所乘,客於五藏俞,為中風偏枯等證15除真氣虛外,亦有真陰既虧,內虛暗風者16,于此不贅。   傷寒即重傷風,如今之流行性感冒17。柯韻伯曰:「傷寒中風各有重輕,在命名,而在見症。」18   溼溫,乃傷寒之傳變證,楊向輝先生以為即腸熱病19,傷寒之溼溫與溫病之溼溫不同。後者頭痛惡寒,身重疼痛,有似傷寒,但脈弦濡則與傷寒異;舌白不渴,面色淡黃,則與傷寒之偏於火不同20。熱病、溫病,楊向輝先生以為均屬普通與流行性感冒21。一說此即類傷寒發熱症22,非謂類乎傷寒,而說與傷寒同乎一類的病。傷寒因傷時令即時而病;熱病、溫病則過時而病者,《內經》說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又說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為病溫,後夏至為病暑,暑即熱也23王履說:傷寒即病,謂之傷寒,不即病者,謂之溫暑。其原不殊,故一稱為傷寒;其類則殊,施治不得相混24。   據上所述,《難經》所課傷寒有五,中風、傷寒皆起自風寒入於腠理25濕溫則為傷寒之傳變症。熱病、溫病,其原雖與傷寒不殊,但治溫病、熱病用辛涼甘苦寒之藥,以消熱解毒;治傷寒用辛熱藥以散寒,26此不可不審。   治傷寒滿三日轉為,此蓋治之不當,而傳變他經27    ◆病傷汗未視事官檄曰移卒貰名籍會◆◆         四四‧二三,圖一三二    第十◆卒高同病傷汗 飲藥五齌            二六五‧四三,圖一三二            卒三人一人病 卒符澤月廿三日病傷汗    ◆□二完            二人見    卒范前不知蓬火品    四六‧九A,圖四七三   傷汗,傷寒汗症也28醫宗金鑒》曰:「昔人常言傷寒為汗病。」29寒邪在表,無汗者屬表實證;自汗出者屬表虛證,臨證者不可不詳辨也30。馬明達曰:「這種病可能就是古醫籍中所謂﹃津脫﹄。」31津脫蓋非傷寒汗症。   齌,劑也。五齌即五劑。臨證治病亦有疾者,假齌為劑,疾也。《說文》曰:「齌,炊餔疾也。」段注云:「餔日加,申時也,晚飯恐遲,炊之疾速,故字從火,引伸為凡疾之用,離騷曰反信讒,而齌怒王,注云疾怒。」劑,亦有齊合百藥之義。《漢書.藝文志》曰: 「調百藥齊合之所宜。」即禮記所謂慎物齊也32齊亦通劑33     □當◆里公乘王同即日病頭恿寒炅小子與同◆    ◆                      ◆     飲藥加齌不愈死爰書敢□□          五二‧一二,圖一九O    ◆九月己丑病寒炅盡庚寅□二百已◆◆        三四‧二五,圖二一二    第卅一◆卒尚武四月八日病頭◆寒炅飲藥五齌未◆     四‧四B,圖三八O    ◆□◆□戊辰病頭痛寒炅不能◆       一一四‧一九A,圖五O一    ◆□亭◆□□里□□□□□□頭◆寒炅不能飲◆(另兩行略)二七‧一A,圖五O八    ◆□陶宜私里謝寇◆已百◆頭廣卿炅不能        四九‧一八,圖一四二    ◆壬寅到官開校計十日吳河病頭◆戊什有廖謹遣霸詣□◆  五九‧三七,圖三二七    第廿四◆卒高自當以四月七日病頭恿四節不舉 鉼庭隊卒周良四月三日病苦◆□(另     兩行略)                      四‧四A,圖三七九    甘露二年十一月丙戌朔己丑候□□□□即曰病頭◆(另三行略)二八三‧七,圖四一     六   炅,《醫宗金鑒》曰:「炅,火也。」34素問.舉痛論》注曰:「炅,熱也。」陳槃先生曰:「熱也」35頭痛寒炅,即頭痛寒熱往來也。頭痛屬太陽證;寒熱往來屬少陽證,此蓋初太陽受寒,後轉屬少陽也36。   恿,◆、◆,皆痛也,乃痛之異體字。武威漢代醫簡作「恿」37「◆」38馬王堆漢代醫書作「甬」39流沙墜簡》作「◆」40。   愈、◆,癒也40敦煌漢簡作「◆」42武威漢代醫簡作「◆43」。   廖,瘳也。   節,肘、膝也。四節即四肢。    ◆壽王敢言之戍卒鉅鹿郡廣阿臨利里潘甲疾溫不幸死謹其(另行略)七‧三一,圖     五O    武士定陵高里孫非子 弩 疾溫   三九五‧一,圖一O八   溫病,熱病也。《醫宗金鑒》曰:「《內經》言熱病皆傷寒之類也。非謂類乎傷寒,乃謂與傷寒同乎一類之病也。蓋傷寒因傷時令之寒而得名也。溫病,熱病亦隨時而易其名耳。《經》曰冬傷於寒,則為病熱,此即時而病者也。《經》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此過時而病者也。《經》曰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為病溫,後夏至為病暑,暑即熱之謂也,此隨時而病者也。是則秋分以前,皆得以熱病名之;秋分以後,皆得以傷寒名之矣。此軒岐仲景立傷寒、溫病、熱病之名義也。」44葉天士曰:「仲景謂發熱而渴者為溫病,明示後人寒外鬱則不渴飲,熱內發斯必渴耳。」又曰:「蓋傷寒入足經,溫邪入手經也。」45足經,足太陽經膀胱也。手經,手太陰經肺也46雷少逸曰:「伏氣之為病也。」47    第二◆卒江諄以四月六日病苦心服支滿(另兩行略)      四‧四A,三七九    當北◆卒馮毋護 三月乙酉病心腹丸藥卅五       二七五‧八,圖三九六    田卒平干國廣平石安里孟彊年廿七 本始五年二月丁未疾心腹支滿充右塞前丞郡丞     二九三‧五,圖三    元康二年二月□子朔乙丑左前萬世◆長破胡敢言之候官即日疾心腹四節不舉        五‧一八、二五五‧二二,圖二一     白非曰病心腹 第十二卒李同非曰病                       ◆     □曰病心腹  卅井得守□             二一一‧六A,圖四三八    ◆病心腹積五日 三□ □◆(另行略)        二一一‧六B,圖四三九   心服,心腹也48苦心腹,蓋心腹痛。《醫宗金鑒》曰:「岐骨陷處痛,名心痛……連少腹名大腸小腸。」49素問.氣交變大論》曰:「土不及四維,有埃雲潤澤之化,則春有鳴條鼓折之政,四維發振拉飄騰之變,則秋有肅殺霖霪之復,其眚四維,其藏脾,其病內舍心腹,外在肌肉四支。」故簡文曰:「疾心腹四節不舉。」50心腹之痛,其實皆心包絡胃脘膻中及腹痛,無真心痛也51肘後方》曰:「心腹痛非中惡藿亂,則是皆宿結冷熱所為。」52。   支滿,《金匱要略精義》53曰:「支撐脹滿」54。《素問.大元正紀大論》注曰:「支,柱妨也」。心腹支滿,即心支腹滿。   丸藥,《神農本經名例》55曰:「藥性有宜丸者。」注引華陀曰:「丸可以逐風冷,破堅積,進飲食。」注引李杲曰:「丸者,緩也,舒緩而治之也。……去下部之病,其丸極大而光且圓,治中焦者次之,治上焦者極小。稠麵糊取其遲化,直至中下,或酒或醋,取其散之意也。凡半夏南星欲其溼者,丸以薑汁稀糊,取其易化也。水浸宿炊餅,又易化;滴水丸,又易化。煉蜜丸者,取其遲化而氣循經絡也。蠟丸取其難化而旋,旋取效,或毒藥不傷脾胃也。」《珍珠囊指掌補遺藥性賦.用藥法》曰:「凡修丸劑,須每種各為細末,以末之輕重合之,則分兩方準。」武威漢代醫簡載丸藥甚夥,可參考之。    第卅七◆卒蔣賞三月旦病兩胠箭急少◆                      第卅三◆卒公孫譚三月廿日病兩胠箭急未愈(另行略)   四‧四B,圖三八O   胠,〈馬王堆三號漢墓帛畫導引圖的初步研究〉56引《素問*五藏生成篇》王冰注曰「◆上」;引《說文》曰「◆下」;引《廣雅》曰相當於側胸部。《醫宗金鑒》曰:「(胸骨)其兩側自腋而下,至肋骨之盡處,統名曰◆。◆下小◆骨名曰季◆,俗名軟肋。肋者,單條骨之謂也。統◆肋之總,又名曰胠。」57箭急,蓋較支滿為甚。58素問.氣交變大論》曰:「木……其眚東,其藏肝,其病內舍胠◆,外在關節。」《素問.玉機真藏論》曰:「(肝脈)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下則兩◆胠滿也。」葉天士曰:「古人治脅痛,法有五:或犯寒血滯,或血虛絡痛,或血著不通,或肝火抑鬱,或暴怒氣逆,皆可致痛。」59    ◆炅腸辟死◆                      四六二‧一,圖五六    ◆四月戊寅病腸辟庚辰治◆NF9AA◆            五O四‧九,圖七七   《素問.陰陽別論》曰:「陰陽虛腸辟死」注曰:「辟,陰也,然胃氣不留,腸開勿禁,陰中不廩,是真氣竭絕,故死。」新校正云:「按金元起本辟作澼。」張山雷曰:「腸辟之辟,讀為襞積之襞,自有積聚之義。古本當不從水旁,今本素問雖多作腸澼,而王啟玄注本尚存一無水旁之腸辟字樣。若近時,袁氏蕭氏兩刻東瀛舊抄太素,則皆作腸辟,無一從水者,此古本書之大可寶貴處,然後知集韻澼字,注作腸間水者,即依腸澼而附會為之,非古義也。」60山雷之卓識,令人折服。又《素問.氣厥論》曰:「腎移熱於脾傳為虛腸澼死不可治。」宋太醫竇材曰:「此由飲食失節,或大醉大飽,致腸胃橫解,久之冷積,結于大腸之間,致血不流通,隨大便而出。」61其死生之候,可參見《素問.通評虛實論》。    ◆◆◆病汪◆                    五九‧三八,圖三二七   ◆,《康熙字典》引《正字通》曰:「籀文癃字之◆NFBDF◆。」《醫宗金鑒》曰:「癃者,即淋瀝點滴而出,一日數十次,或勤出無度,故莖中澀痛也。不知而尿出,謂之遺尿。知而不能固,謂之小便不禁。」62金匱要略精義》曰:「小便不利,實是一個症候,可以出現於很多疾病。」63淋證可分為五,一說為「石、氣、膏、勞、熱」五淋,一說為「血、石、氣、膏、勞」五淋64。按:癃亦為足病,居延新簡有「病左足癃」(E.P.T五六:三三九)。余巖《古代疾病名候疏義》(台北縣,自由出版社,民國六十一年,十二月)說文解字病疏(中)「癃,罷病也」條,引《讀書雜志》三,罷癃之病條「癃、○、躄、○,字異而義同」。巖說:「癃本足不能行,引申之,○疾亦謂癃」「又引申為病困篤」。又按:證之《五十二病方》、武威漢代醫簡「○」為淋證。居延新簡「癃」為足證。「○」、「癃」似有所區別。《說文》:「○,籀文癃省。」之說,或可再商榷。而後人「○」、「癃」不分,蓋始於《說文》也。   ◆,待考。   汪病,蓋屬眼疾中之迎風流淚,兩目衝風,淚出涓涓,冬月尤甚65素問.解精微論》曰:「氣衝風泣下而不止,夫風之中目也,陽氣內守於精,是火氣燔目,故見風則泣下也。」陳滋曰:「流淚之原因不出二種,一為淚管閉塞,二為椒粟刺戟,因淚管閉塞者,淚常冷不赤痛;因椒粟者,淚常熱兼腫痛。」66按:此簡簡文,陳直釋為「趨走病狂」67。    昌邑方與土里陳係 十二月癸巳病傷病右手傅膏藥 一四九‧一九、五一一‧二O     ,圖二二    谷□◆左道 十月丙寅病在右脛□◆         二七二‧三五,圖一三五    ◆河平五年正月乙酉朔丙寅 甲渠鄣候誼敢言之府移舉書曰第十三◆長解宮病背一傷     右◆◆                      三五‧二二A,圖五一O   以上簡文所載證象,蓋屬外科。傅,馬明達釋為膊(縛)68又有一簡治馬病,簡文如下:    治馬欬涕出方 取戎鹽三指掫三□◆            一五五‧八,圖九八   三指掫,即三指撮。       貳 釋方   居延漢簡所載藥物共有烏喙、細辛、朮、桂、蜀椒、桔梗、薑、甘草、付子等九味。方劑中藥物之配伍皆有其一定之意義,試分析之。        烏喙十分 細辛六分    傷寒四物         以溫湯飲一刀◆NFADD◆日三夜再行解不出汗◆        朮十分  桂四分              八九‧二O,圖三O三   此簡上端以單行大字標題曰「傷寒四物」,其下將藥味兩行分段橫列,眉目清晰,為後世處方格式立下一優良典範69。而其讀法,乃上段由上而下,由右而左讀完;再讀下段,亦由上而下,由右而右,依此類推。此可由武威漢代醫簡木牘88號「治◆人膏藥方」得到印證。據上述讀法,則88號甲、乙兩面「治◆人膏藥方」之藥味次弟皆為樓70、付子、弓窮71、當歸、甘草、◆草72、白茞。   此方治傷寒,蓋以桂(桂枝)為君,其味辛溫73,辛能散邪,溫從陽而扶衛74。無汗能發,有汗能止75使榮衛得和76,再佐以朮、細辛。漢代朮無蒼、白之分77。 ;二朮,白者柔而緩,蒼者猛而悍,蒼朮長於發汗,迅於除溼78。無汗用蒼朮,有汗用白朮79。細辛辛溫,主欬逆頭痛80,攻寒結81。烏喙亦祛寒藥82,可引諸藥通經絡利關節,尋蹊達徑,而直抵病所83。   《素問.至真要大論》曰:「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注曰:「汗藥不以偶方,氣不足以外發,泄下藥不以奇制,藥毒攻而致過。」此方以四味為偶,恰副此說,張從正曰:「仲景制方,桂枝汗藥,反以五味為奇。大承氣下藥,反以四味為偶,何也,豈臨事制宜,復有增損乎。」84此方藥味雖不多,但藥少力專也85。   此「傷寒四物」方或可命曰「傷寒四物散」86。醫聖張仲景制發表之劑多用桂枝87或亦此方之義。   居延漢簡載有烏喙、付子;而武威漢代醫簡烏喙、付子并見一簡88足見烏喙、付子為二物也89。簡文烏喙乃草烏頭。赤堀昭曰:「漢代經常使用,敦煌漢簡、馬王堆醫書亦有記載,惟六朝以後的處方則幾乎不用烏喙。」90惟據《千金方》、《外台秘要》等後世醫籍,其中亦不乏烏喙之載,足見藥雖毒91。其惟心靈手巧精方審治者消息之。   分,有重量之分,有裁分之分,此處之「分」,蓋裁分之分,即等分之義,蓋漢以前,兩以下但云銖,不云錢與分也。92即「諸藥斤兩多少皆同爾,多是丸散用之」。93   ◆,王夢鷗先生以為即「刀圭」94陳直曰:「刀◆即刀圭二字之假借,(據家邦懷兄釋。)濰縣陳氏藏有漢大郭刀圭。」95一刀圭,十分方寸匕之一。四刀圭為一撮96一方寸匕,約一‧五公克97。   日三夜再,言三言再者,要令勢力相及98   溫湯,熱粥也,可助諸藥發汗。99   行解,蓋服藥解病漸癒100不汗出,不再出汗也。    ◆立居蜀椒四分桔梗二分薑二分桂□◆         一三六‧二五,圖五八四   此方乃治傷寒咳逆之證。蜀椒入肺散寒治欬嗽101。桔梗辛微溫主胸◆痛102。薑調和表氣103。桂和榮衛。烏喙、細辛、朮、桂、蜀椒乃漢代醫簡治傷寒常用之藥味。104    ◆甘草五◆(另行略)                四五四‧一二,圖一O七   甘草,甘溫益胃,有健運之功,具沖和之德,故為君子105。生甘草能瀉鬱火於脾,從而炙之,則健脾胃而和中106。    付子一斗直百廿五(餘略)          二六二‧二八,圖三五四   付子,即附子107神農本草經》曰:「附子味辛溫,主風寒欬逆邪氣、溫中、金創,破癥堅積聚血瘕,寒溼踒躄,拘攣◆痛不能行步。」       參 藥值   簡牘有關藥值之載甚少,武威漢代醫簡有一木牘專記藥物價值108居延漢簡有二枚記載藥值,一為藥劑之值,一為藥味之值。    ◆二所◆起後數日府賈季卿飲藥一齌四百一十六◆(另行略)四九‧一三,圖四二三    付子一斗直百廿五(餘略)              二六二‧二八,圖三五四   四九‧一三簡中四百一十六,當為四百一十六錢,為一劑藥之值,惟此劑藥包括何藥味,則不可得知。且無年代之載,亦不知其為何時藥值。惟試從其同地(四十九號出土地)出土之各簡尋其年代記載,得一「竟寧元年」109。此年代未必即此劑藥之年代,其可參考耳。   二六二‧二八簡中之百廿五,當為百廿五錢。為付子一斗之值,惜亦無年代之載,試從其同地出土各簡尋其年代記載,得「神爵三年三月」110建始二年六月」111永始二年」112這三個年代可參考也。   上列四九‧一三,二六三‧二八兩簡,雖不能肯定其年代。然稍作比較,則漢代之藥價蓋高於穀價。宣帝時(西元前七三至前四九),穀最便宜,「石五錢」113王夫之《讀通鑑論》以為此不可信114。王栻以為西漢穀價通常是每石一百錢左右115付子一斗百廿五錢,皆比上列兩種穀價貴得多。至若一劑藥值四百一十六錢,則非豪富恐不堪進飲。又馬明達以為「居延醫藥簡,都沒有發現有關藥品經濟價格的記載」116謬矣。       肆 結語   居延漢代醫簡,雖只有四十七枚,然其內容尚稱豐富,其辨證有傷寒、傷汗、寒炅、疾溫、苦心腹、兩胠箭急、腸辟、◆、病汪及一些外科受傷、馬欬涕等。其醫方則有傷寒四物等。而藥值之載,對前漢民生經濟之了解,有其一定的價值。茲條列結論於後:   一、《難經》所謂傷寒有五,中風、傷寒皆起自風寒入於腠理;濕溫則為傷寒之傳變症 ;熱病、溫病其原雖與傷寒不殊,但其類則殊,施治不得相混也。   二、傷汗,即傷寒汗症。   三、齌、劑也,齊合百藥也。   四、頭痛寒炅,蓋太陽受寒,後轉屬少陽。   五、恿、◆、◆、◆、甬、◆,皆痛之異體字。   六、廖,瘳也。   七、四節,四肢也。   八、簡文「腸辟」,印證張山雷之說甚碻。   九、汪病,蓋屬眼疾中之衝風淚出。   十、傷寒四物方之格式,首以單行大字標題,下將藥味兩行分段橫列,眉目清礎,為後     世藥方格式立下一優良典範。又其讀法,乃上段由上而下,由右而左讀完;再讀     下段,亦由上而下,由右而左,依此類推。   十一、傷寒四物方,乃以桂為君,佐以朮、細辛,而以烏喙為使。其藥味恰與「汗者不      以奇」相副。且藥少力專。   十二、張仲景制發表之劑多用桂枝,蓋亦傷寒四物方之義。   十三、簡文所載烏喙、附子為二物;烏喙乃草烏頭也。   十四、日三夜再服藥,要令藥力相及也。   十五、溫湯,即熱粥,可助藥勢。   十六、一三六‧二五簡所載醫方,乃治傷寒咳逆之證。其方以蜀椒、桂為君,再佐以桔      梗、薑。   十七、烏喙細辛、朮、桂、蜀椒皆漢代醫簡治傷寒常用之藥味。   十八、前漢之藥價蓋貴於穀價。 1〈居延漢代醫簡再探〉載《簡牘學報》十一期。〈敦煌漢代醫簡再探〉載文化大學《華學月刊》一四六期,七十三年二月二十一日。 2 原載《簡牘學報》二卷六期。 3 一九七二年十一月於武威旱灘坡出土。 4 民國六十二年十一月至六十三年初,出土於長沙馬王堆漢墓。 5《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6《傷寒論精義》(台北,新亞出版社,六十五年再版,二一七頁)概論。 7 大塚敬節《漢方的特質》(何志鋒譯,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六十四年十二月出版)第一篇,五、診斷與治療。 8《難經*六十一難》曰:「《經》言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脈而知之謂之巧。」 9 一三六‧三:原簡編號。圖:《居延漢簡圖版之部》(史語所,六十六年,三冊,六OO頁)。四三四:圖版之葉次。下同。 10 參見拙著《醫簡論集.傷寒方》。 11《武威漢代醫簡》(甘肅省博物館、武威縣文化館合編,文物出版社)六、七號注釋。 12 同註6。 13 同註6。 14 楊向輝〈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的研究〉(陳立夫等著《中華醫藥專輯》,《中華日報》,七十二年再版 15《扁鵲心書.中風》。 16《先醒齋醫學廣筆記.中風》。 17 同註14。 18《傷寒論翼.風寒辨惑第四》。 19 同註14。 20《溫病條辨.上進篇*濕溫》。 21 同註14。 22《醫學津梁.發熱辨》。 23《醫宗金鑒.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註》下,辨溫病脈證并治全篇條。 24《醫方集解.麻黃湯》注。 25《諸病源候論.傷寒候》。 26《醫學津梁.發熱辨》入藥例。 27《脈學發微.釋十字脈象》曰:「因太陽傳經,傳於陽,則或少陽或陽明。若傳於陰,則必少陰。其太陰證有直中者,有兼見者,無由太陽傳入者。其厥陰證,有兼見者,有後起者,無由太陽直傳厥陰者。」 28《醫學津梁.盜汗自汗》。 29《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九味羌活湯、活人敗毒散集註條。 30《醫宗金鑒.編輯傷寒心法要訣》表證條。 31 馬明達〈漢代居延邊塞的醫藥制度──讀居延漢簡札記〉,《甘肅師大學報》四期,一九八O年,頁七六──八二。 32《神農本草經》邵晉涵序曰:「《記》曰醫不三世不服其藥,鄭康成曰物齊也…禮記所謂物齊者,猶言治合之齊。」 33 劉敦愿〈漢畫象石上的針灸圖〉,《文史集林》第八輯,台北,木鐸出版社,七十二年四月初版。 34〈編輯雜病心法要訣〉,諸氣總括條。 35 陳槃〈漢晉遺簡偶述〉,史語所集刊卷十六,頁三O九──三四一。 36 柯琴《傷寒論註疏.柴胡湯證》說往來寒熱有三義。 37 第一類簡一一號。 38 第二類簡五二號。 39《五十二病方》。 40《流沙墜簡.屯戌叢殘考釋》王國維作「◆」。 41 陳槃〈漢簡賸義再續〉,史語所集刊第四十三本第四分,一九七一年十二月。 42 勞榦先生〈敦煌漢簡校文〉五二六號。(史語所專刊之四十,四十九年)。 43 第一類簡一O號。 44 同註23。 45《葉天士醫案存真.溫熱》。 46《溫病條辨.雜說粲溫病起於手太陰論》。 47《時病論.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大意》。 48 服,馬明達以為「腹」之筆誤。至於「心」字,馬氏與陳直、于豪亮以「比」、「此」字闡述之(參見馬明達前引文),謬也。 49〈編輯雜病心法要訣〉,心腹諸痛總括條。 50 陳直《居延漢簡研究.居延漢簡綜論》(天津古籍出版,一九八六年五月一版),及謝桂華、李均明、朱國炤《居延漢簡釋文合校》(北京,文物出版社,一九八七年一月一版)皆作「四節不舉」,為是。 51《傅青主男科.心腹痛》郭鍾岳批。 52 卷一,治心腹俱痛方第十。 53 文光圖書有限公司,七十二年四月再版。 54 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水在肝,脅下支滿,嚏而痛」條詞解。 55《本草綱目》卷一序例上。 56《文史集林》五輯。 57〈編輯正骨心法要旨〉,補遺外治法,胸背部胸骨條。 58 馬明達〈漢代居延邊塞的醫藥制度──讀居延漢簡札記〉釋「箭」為「前」,謂「箭急」為「病勢原來較急」。 59《葉天士醫案存真.脅痛》。 60《沈氏女科輯要.附錄諸方第十五方金匱膠艾湯》張山雷箋正。 61《扁鵲心書.腸癖下血》。 62〈編輯雜病心法要訣〉,小便閉癃遺尿不禁總括條。 63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并治。 64《武威漢代醫簡》第一類簡八、九、一O號簡注釋。 65〈編輯雜病心法要訣〉外障病症條。 66《銀海精微.衝風淚出》陳滋評。 67 陳直《居延漢簡研究.居延漢簡釋文校訂》,頁六七九。 68 同註31。 69 湘華〈關於處方用藥的經驗談〉(《中華醫藥專輯》,頁六八五──七OO)有三行式處方之說。 70《武威漢代醫簡》釋為栝樓。 71 參見拙著〈治◆人膏藥方試釋〉,原載《簡牘學報》十一期。 72 同註71。 73《神農本草經.牡桂》。 74《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桂枝湯條註。 75〈刪補名醫方論〉,玉屏風散條集註。 76〈刪補名醫方論〉,秦艽升麻湯條集註。 77《武威漢代醫簡》第一類簡六、七號簡注釋。《本草備要.蒼述》注:「陶隱居言有兩種,始各施用。」《溫病條辨.中焦篇粲寒濕》注:「古書只有朮名而無蒼白之分,至唐本草始分赤白,後世又謂赤朮為蒼朮矣。」 78〈刪補名醫方論〉,平胃散條集註。 79〈刪補名醫方論〉,神朮湯條。 80《神農本草經.細辛》。 81〈刪補名醫方論〉,大黃附子湯條集註。 82《神農本草經.烏頭》。 83《本草綱目.烏頭》發明引甄權說。 84《本草綱目》卷一序例上,七方,偶方條引張從正說。 85《溫病條辨粲上焦篇.補秋燥勝氣論》曰:「用藥之道,少用獨用,則力大而急。多用眾用,則功分而緩。」大塚敬節《漢方的特質》第一篇四、藥方的特質與構成曰:「凡是組合單純的藥方,大都適合於急性發生的激烈症狀者。」《傳心錄.用藥傳心賦》曰 :「用藥之妙,如將用兵。兵不在多,獨選其能,藥不貴繁,惟取其效。」 86《華佗神方.論各種療治宜因病而施》曰:「散者能祛風邪暑溼之氣,攄寒溫濕濁之毒,發散四肢之壅滯,除翦五臟之結狀,關腸和胃,行脈通經,莫過於散也。」《先醒齋醫學廣筆記.用藥凡例》曰:「散者散也,研成細末是也,去急病用之。」 87 同註74。 88 第一類簡六、四二號。 89 參見《本草綱目》附子、烏頭條。 90〈武威漢代醫簡研究〉,《東方學報》第五十冊,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昭和五十三年二月。 91《周禮.醫師》曰:「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共醫事。」注曰:「藥之物恆多毒,孟子曰若藥不瞑眩厥疾不瘳。」《珍珠囊指掌補遺藥性賦》江忍庵序曰:「蓋用之而當,砒石立可奏奇功;用之不當,人參亦將促人命。」《溫病條辨粲解兒難.萬物各有偏勝論》曰:「無不偏之藥,則無統治之方。」 92《流沙墜簡》小學術數方技書考釋.方技類.醫方條。 93《本草綱目》卷一序例上,陶隱居《名醫別錄》合藥分劑法則。 94 王夢鷗〈居延漢簡校記〉,《中華學苑》第二期,政大中研所,五十七年七月一日,頁二四──一一O。 95 陳直《居延漢簡研究.居延漢簡綜論》,頁一三七。 96 同註93。 97 大塚敬節《傷寒論解說》,何志鋒譯,國立中國醫藥研究,六十一年八月,三一八頁。孫伯玉《方劑學》(國立編譯館出版,正中書局印行,六十九年八月初版)作約二‧O公克。 98《肘後方》華陽隱居補闕肘後百一方序。 99《傷寒論註疏.桂枝湯證上》。 100〈武威漢代醫簡研究〉。 101《本草綱目.蜀椒》發明,時珍曰。 102《神農本草經.桔梗》。 103〈刪補名醫方論〉參蘇飲條註。 104 同註10。 105〈刪補名醫方論〉,四君子湯條集註。 106〈刪補名醫方論〉,陽散火湯條集註。 107《武威漢代醫簡》,第一類簡一八號簡注釋。 108 木牘九一甲。 109 二一七‧二六、四九‧一七(合簡)。二一七號地各簡亦無年代之載。 110 二六‧二O。 111 二六二‧二五。 112 二六二‧四八。 113《漢書.食貨志上》。 114 卷四宣帝條。 115 管東貴〈從漢簡看漢代邊塞的俸廩制〉(《食貨》《陶希聖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引王栻〈漢代的官俸〉。 116 同註31。     官醫   現存文獻紀載上古醫事制度頗簡略,而以局促於中央為主。於周則有「醫師上士二人,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供醫事。」又「疾醫中士八人,掌養萬民之疾病。」鄭康成以為「醫師」乃眾醫之長;王安石說:「醫師聚毒藥以供醫事,故有府以藏;使醫分治疾瘍,稽其事,制其食;且有政令,故有史以書,有徒以役,諸醫受政令於醫師,聽所使令,則無用府史胥徒。」1至於周代對於醫療人員能力之考核,則「歲終,則稽其醫事,以制其食。十全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為下。」2秦時則有太醫令,丞主醫藥及待醫。3漢代的中央醫官,前漢則奉常,少府皆設有太醫令應劭《漢官儀》曰:「太醫令,周官也;秩千石,丞主百石。」其他有侍醫、醫待詔、太醫監。4後漢則太常屬官無太醫令,《後漢書.百官志》:「太醫令一人六百石,掌諸醫;藥丞,方丞各二人,藥丞主藥,方丞主方,右屬少府。」其他有尚藥監。5又《通典》載「漢有醫丞,有醫工長。」《漢書.外戚傳》載有「女醫」淳于衍,〈霍光傳〉稱為「乳醫」。6至於漢世諸侯王國,其設官多準天朝,如《史記.倉公傳》有齊太醫,齊王侍醫7。   據上所引諸條,知現存文獻紀載上古醫事制度是片段不全的。然而據前漢太醫令秩千石論之,其位階並不低,其機構組織蓋不小,其撒布全國之醫療網,當亦較前代臻於完善。此則可由陸續出土的新史料得到印證。   據漢印、居延漢簡,知郡國的醫官有醫長、藥長之職8本文則嘗試解釋一下居延障塞系統候官裡的「官醫」。居延漢簡一五七‧二八號(圖頁三六二)9載:    臨木候長報官醫張卿◆前許為問事至今未蒙教   「臨木」,勞榦、初師賓釋為「渠」10。薛英群、馬明達釋為「□渠」11。居延漢簡新編(上)》12釋為「臨木」。當以《居延漢簡新編(上)》所釋為碻,蓋此簡上無折缺,且以簡文書法行氣視之,似釋為二字較妥當。「報」勞榦釋為「檄」13誤也。   初師賓認為建武初年居延邊塞醫官的設置僅限于都尉府所在,候官、部級皆無官醫14。馬明達以為「官醫」是與「私醫」相對的稱謂,不像是職稱15。薛英群說「官醫」似指「候官」內的醫生;徐元邦據「府醫」一詞,亦持此說。筆者以為薛、徐之說為是,馬說只對一半16。   官醫可能是最基層之醫事單位,統轄候官以下之一切醫療事務。一般而言,官醫對於中央下達的方藥須妥存17,且必須定期下部隧巡視檢查,並掌握「吏疾及視事書卷」以為考核之依據18。當然對於吏卒疾情之掌握自不在話下,此由簡牘醫籍可印證。   由於戍區遼闊,時效上緩不濟急,吏卒疾病也不可能一一仰給官醫之治療,他們主要依靠流傳使用的醫藥成方,和上級配發的成藥,居延、敦煌簡中曾發現數量較多的藥方、醫方,其中可能有民間單方,但主要應是官府頒行的方劑,有的甚至來自中央政府19。若藥物缺乏,則直接向民間市藥20。若有疑難雜症,則層層上報,如下簡燧長病,先報候長,再報候官,由候官批示,再報都尉府21居延新簡E、P、F二二,簡八O、八一、八二號22載:    建武三年三月丁亥朔己丑城北◆長黨敢言之    ◆二月壬什病加兩脾雍種匈脅丈滿不耐食                 八O    飲未能視事敢言之                           八一    三月丁亥朔辛卯城北守候長敢言之謹寫移◆長黨    病書如牒敢言之 今言府請令就醫                 八二23 據此,「官醫」在居延障塞系統中,其重要性不言可喻,他是基層醫事單位,基層職官,負有承上啟下,醫療萬民之重任,亦是維續國力常盛之保障。 1 陳邦賢《中國醫學史》(台灣商務印書局,七十年三月,台六版)第一篇第三章周秦的醫事制度。 2《十三經注疏》(台北,新文豐出版社,六十七年元月再版)周禮天官醫師條。 3 同注1。 4 陳邦賢前引書第二篇第七章中古的醫事制度。陳以為侍醫、醫待詔乃一官兩名,又作太醫監。] 5 陳邦賢前引書第二篇第七章引《後漢書.蓋勳傳》。 6 陳邦賢前引書第二篇,第七章。按:《睡虎地秦墓竹簡》(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文物出版社,一九七八年十一月,第一版)封診式出子條「令柰妾數字者某某診甲」此隸妾有生產經驗,但非醫。 7 陳邦賢前引書第二篇,第七章。 8 馬明達〈漢代居延邊塞的醫療制度──讀居延漢簡札記〉(《甘肅師大學報》四期,一九八O)。 9 一五七‧二八:原簡編號。圖:《居延漢簡圖版之部》(史語所,六十六年出版)下同。 10 勞榦《居延漢簡.考釋之部》(史語所,四十九年四月初版)。初師賓〈漢邊塞守御器備考略〉(《漢簡研究文集》,甘肅省文物工作隊,甘肅省博物館合篇,甘肅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四年九月第一版)十一、雜用。 11 薛英群〈漢簡官文書考略〉(前引書《漢簡研究文集》)二、病書條。又見馬明達前引文。],《 12 台北簡牘學會,七十年五月。 13 勞榦《居延漢簡.考釋之部》。 14 見初師賓前引文。初師賓以為「建武初年居延邊塞官醫的設置,僅限於都尉府所在,官醫的人數一定很少,低級官吏就醫治療,須經候官一級批准。」 15 同註8。 16 薛英群前引文。徐元邦〈居延漢簡中所記吏卒病傷述略〉(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總十二期一九八九)。 17 居延漢簡一八‧五號(圖頁五三O):[永光四年閨月丙子朔乙酉大醫令逐丞褒下少府中常方(餘略)]此簡馬明達以為乃漢和帝以詔書形式向郡國頒發少府太醫令的經驗方。(見前引文)馬氏將永光釋為永元也。永元為和帝年號,永光為元帝年號。據任步雲〈甲渠候官漢簡年號朔閨表〉(前引《漢簡研究文集》頁四一八──四六三)亦作永光。陳直則認為中常方乃中藏府之方,其引《後漢書.百官志》少府屬官有「中藏府令一人,六百石」(《居延漢簡研究.居延漢簡解要》天津史籍出版社,一九八六年五月第一版)。逐,勞榦、《居延漢簡新編》作遂。此字不清,可用紅外線窺之。丞,《居延漢簡新編(上)》作承,誤。中常方,大庭脩以為「中常方」乃與藥方有關的下級官署(大庭脩《秦漢法制史研究》,林劍鳴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三月一版) 18 同註8。 19 初師賓前引文。 20 居延漢簡二八六‧一一號(甲一五六O)載:(臨之◆長威為部市藥詣官封符八月戊戌平旦入]此簡引自永田英正〈試論居延漢簡所見的候官──以破城子出土的「詣官」簿為中心〉,(《簡牘研究譯叢》,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戰國秦漢史研究室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八三年四月一版)]。 21 初師賓前引文。 22《居延新簡》,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肅省博物館、文化部古文獻研究室、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合編,文物出版社,一九九O年七月第一版。 23 薛英群、何雙全、李永良合注《居延新簡釋粹》(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蘭州大學出版社,一九八八年一月一版)簡文注釋(二二O)建武三年「隧長病書牒」。     疾心腹   馬明達〈漢代居延邊塞的醫藥制度[CD2]讀居延漢簡札記〉(甘肅師大學報第四期,一九八O年)引《居延漢簡甲編》簡三七號「元壽二年二月□子朔乙丑,左前萬世隧長破胡敢言之候官:即日疾比腹,四節不舉」。論曰:    「比腹」,細審《甲編》原簡圖版,頗疑為「心腹」的筆誤。「心腹」文從字順,「比    腹」則比較費解。陳直先生以為「比」與「◆」通假,《博雅》:「◆,懣也。」「比腹」    就是「懣腹」。于豪亮先生以為當釋為「此」,「此」是「骴」的借用字,「骴」與「脊」    通,「此腹」也就是「脊腹」。我以為如果強以「比」解,那麼「比」為「◆」之假借    字。《說文》:「◆,人臍也。」又:「臍,◆臍也。」又:「◆,◆,或從比。」據段    玉裁對諸字的注解,「◆」、「◆」、「◆」三字經傳中通用,其意為肚臍,有時又引伸    為脾胃。「◆腹」猶后世醫家言「少腹」之類。 馬明達氏先疑「比腹」當為「心腹」,甚碻。惟其因陳、于之說而動其「心」,將「心腹」釋為「◆腹」,與,陳、于二氏皆過慮而鑿矣!   《甲編》簡三七號即居延漢簡五‧一八、二五五‧二二(合簡,圖二一)「心」字作「◆」,具篆文「◆」遺韻也。又謝桂華、李均明、朱國炤《居延漢簡釋文合校》(北京,文物出版社,一九八七年一月一版)釋為「疾心腹」,是矣!     胸支滿 四肢凊   《濟陰綱目》券二經閉門,論經閉因肝勞血傷條曰:    駱氏曰:經云有病胸肢滿,妨於食,病至則先聞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凊    ,目眩,時時前後血,病名曰血枯。 胸肢滿,應為「胸支滿」,居延漢簡四‧四A(圖三七九)、二九三‧五(圖三),《居延漢簡甲編》一九A作「心腹支滿」。支滿,《金匱要略精義》(文光圖書有限公司,七十二年四月再版)曰:「支撐脹滿。」《素問.大元正紀大論》注曰:「支,柱妨也。」于豪亮先生將「支滿」釋為「丈滿」,並釋「丈」為「張」、「脹」(《于豪亮學術文存》居延漢簡釋叢,病苦心服丈滿條),鑿矣!又《居延漢簡釋文合校》釋為「丈滿」,謬矣!   四肢凊,當為「四肢凊」。《辭海》曰:「凊,寒也。《新方言.釋天》:﹃福州謂寒為凊,若通語言冷矣。﹄《禮粲曲禮》:﹃冬溫而夏凊﹄。」     敦煌漢簡中之醫簡試釋   本文即〈敦煌漢代醫簡再探〉。〈敦煌漢代醫簡再探〉、〈居延漢代醫簡再探〉乃拙著〈居延漢簡、敦煌漢簡中所見之病例與藥方藥值〉1之改寫。敦煌漢簡中之醫簡只有十二枚,其數量、內容皆不及居延漢簡2、武威漢代醫簡3、馬王堆漢代醫書4豐富,其研究者亦少。《流沙墜簡粲小學術數方技書考釋》羅振玉氏惟作詮釋而已。今筆者不揣◆陋,再次探討敦煌漢代醫簡,期字箋句釋,克臻完善。又拙文以詮證釋方為重。詮證者,析其病機,慎於施治也。釋方者,闡其所以主治之理,制方參互之義也。筆者非岐黃家,願方家宗工賜正焉。   古人已矣,上工不得望、聞、問、切也。其辨證施治惟就簡牘所載論之。又下列醫簡釋文,概採自勞榦先生《敦煌漢簡校文》5其有疑義者,則以《流沙墜簡》勘之。    □戍卒杜充病頭痛四節不興不能                  校文七八號   痛,《流沙墜簡粲屯戍叢殘考釋》王國維作「◆」,乃痛之異體字。簡牘痛字之異文甚夥,惟◆內無作「用」者,此字可備一例。痛字之異文,可參考居延漢簡中之醫簡6、武威漢代醫簡7、馬王堆漢代醫書8。   四節,四肢也。節,肘、膝也。   頭痛四節不興不能,此蓋脾病,《素問.玉機真藏論》曰:「(脾)太過則令人四支不舉,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素問.痺論》曰:「脾痺者四支懈惰。」《素問.痿論》曰:「脾氣熱則胃乾而渴,肌肉不仁發為內痿。」《素問.厥論》曰:「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陰氣虛則陽氣入,陽氣入則胃不和,胃不和則精氣竭,精氣竭,則不營其四支也。」脾合肉9灌四傍10脾病故四支不興不能。「興」,或為「與」之誤。與,舉也。    股寒曾載車馬驚隋血在匈中恩與惠君方脈之廿日徵下卅日腹中毋積匈中不復手足不滿     通利臣安國                         校文五二四號   載,騎乘也   隋,墮也。   上一「匈」字,《流沙墜簡.小學術數方技書考釋》羅振玉氏(下稱羅氏)作「凶」。凶、匈,胸也。「血在胸中」,血瘀胸中也。   與,給與也。   脈,羅氏作「服」。「服之廿日」文義較「脈之廿日」為勝。   徵,證也。   下,蓋為下淤血。   不復,不復病也。   不滿,不支滿也。支滿者,支撐脹滿也11   通利,痊癒也。   此簡大意為某人股寒,曾騎乘車馬,驚墮12。血瘀胸中,恩給與惠君方。服之廿日。至卅日,腹中毋積,胸中不復病,手足不支滿,已痊癒矣。   臣安國者,醫者姓名也。羅氏曰:「諸簡載處方者姓名凡二,曰臣安國,曰漕孝寧,每方之前又載病之徵候多如後世醫者之診案,蓋古無方書醫家所習醫經本草而已,其處方殆集名醫方之有治效者,而師放之,故並其診案與醫者姓名而同著之與。」    治久欬逆匈痺痿止泄心腹久積傷寒方人參茈菀昌蒲細辛薑桂蜀椒各一分烏喙十分皆合     和以                            校文五二五號   痺痿,羅氏作◆痿。簡牘「◆」多作「◆」,上列痛字即是。「◆痿」,羅氏直寫簡文也。羅氏曰「◆即痺」。   菀,羅氏作「宛」,宛或簡文本字,蓋簡牘多通假字。羅氏曰:「說文作茈宛,本草經作紫菀,古茈與紫,宛與菀通用。說文茈,注茈草也。山海經勞山多茈草,注一名茈◆。廣雅茈◆,茈草也。本草經作紫草。漢王元賓碑陰,宛陵作菀陵,其證也。」   椒,羅氏作「◆」。武威漢代醫簡木牘七九號亦作「◆」。   此簡雖言「傷寒方」,惟其病症則有欬逆、匈痺、痿痺、瀉泄、心腹久積等。若由其病候分析之,則此人蓋內傷飲食,外感風寒;而咳熱不止,遂成虛損。脾胃不和,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故痿痺不用13。脾胃之氣不得養肺,故欬逆胸痺14胸痺,蓋肺痺也。15   傷寒者,傷於虛邪賊風也16。《武威漢代醫簡》17曰:「傷寒,古代泛指感受風寒濕等外因病邪所致的疾病。」18《醫宗金鑒》曰:「趙羽皇曰東南地土卑溼,凡患感冒輒以傷寒二字混稱,不知傷者正氣傷於中,寒者寒氣客於外,未有外感而內不傷者也。仲景醫門之聖,立法高出千古,其言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不傷於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以失於固密而然。可見人之傷寒,悉由元氣不固,膚腠之不密也。」19傷寒論精義》20曰:「廣義的傷寒,是一切外感熱病的統稱,即《素問.熱論》所說﹃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狹義的傷寒,是專指外感風寒之邪,就是指論中所述的傷寒、中風而言。按《難經》說:﹃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風、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所謂﹃傷寒有五﹄,即是廣義的傷寒;五種之中的﹃傷寒﹄即指狹義的傷寒言。」21楊向輝先生以為:中風,即傷風,如今之普通感冒,非腦病之中風;傷寒,即重傷風,如今之流行性感冒,非桿菌之傷寒;濕溫,屬腸熱病;溫病、熱病均屬普通與流行性感冒。狹義的傷寒是指麻黃湯證而言;廣義的傷寒為外感熱病之總稱,亦即今之流行性熱病,病毒性傳染病均屬之22。   傷寒乃漢代一常見之疾病,故《史記.扁鵲倉公傳》中嘗論之。《漢書‧藝文志》亦載有「風寒熱十六病方二十六卷」。   此簡所載之病徵,皆可能由傷寒而起,蓋傷寒者治之不當,則傳變六經(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厥陰、少陰)23內傷、外感,其辨證惟妙達者裁之。   此簡所載處方,乃以人參為君,「大補肺中元氣」24。肺主氣,肺氣旺,則四臟之氣皆旺,精自生而形自盛」25,欬逆自癒。又人參可「益土」26,「健脾」27,治「瘧痢滑瀉」28,可「破堅積」、「消痰水」29。人參一味可治欬逆、胸痺、痿痺、瀉泄、心腹久積、傷寒諸證,故以之為君。   其次佐以茈菀潤肺,治寒熱結氣欬逆上氣30。昌蒲「去溼逐風、除痰消積,開胃寬中」31。細辛治「諸風痺痛、欬逆上氣」32。薑祛寒發表,宣肺氣,定咳消痰,開五臟六腑,通四肢關節,宣諸絡脈,治冷痺寒痞33調和表氣」34。桂(桂枝)「溫經通脈發汗解肌」「調和營衛,使邪從汗出,而汗自止」35。蜀椒「入肺發汗散寒,治風寒欬嗽,入脾暖胃燥濕,消食除脹,治心腹冷痛,吐瀉澼痢」36。   又以烏喙為使,「通經絡利關節,尋蹊達徑,而直抵病所」37。   簡文所載藥量以「分」計,此分即等分之義,蓋漢以前,兩以下但云銖,不云錢與分38即「諸藥斤兩多少皆同爾,多是丸散用之」39。   此方烏喙用十分,蓋久勞之病,非多量不得直達病所也。    須臾當泄下不下復飲藥盡大下立◆矣良甚            校文五二六號   羅氏曰「◆即愈」。◆、愈亦癒。40   此簡,乃實證用泄。《素問.三部九候論》曰:「實則寫之,虛則補之」。    諸絕大黃主靡穀去熱亭磨                   校文五二七號   靡,糜也。   亭磨,即葶藶41武威漢代醫簡亦作亭磨42   簡文所載蓋為泄實之劑。大黃「大瀉血分溼熱,下有形積滯」43。葶藶「大瀉氣秘、通、行水」44。即「大黃泄陰分血閉,葶藶泄陽分氣閉45。此兩味皆峻下之劑,素虛者勿用46,故佐以糜穀,泄中有補也47。去熱者,蓋泄下之藥苦寒為佳48,故去熱。    煮三沸分以三灌五飲盡漕孝寧方                校文五二八號   此簡未知治何證,惟「三沸」之法,頗值注意。中醫煎藥沸法:一般煎湯,皆微火小沸;然利(攻下)湯,則少水而多取汁,欲其生不欲其熟也。補湯則多水而少取汁,欲其熟不欲其生也。而溫湯勿用鐵器,服湯寧小沸,蓋熱則易下,冷則嘔涌49劑多水少,則藥味不出;劑少水多,又煎耗藥力。若發汗藥必用緊火熱服,攻下藥亦用緊火煎熟溫服。補中藥,宜慢火溫服,陰寒急病,亦宜緊火急煎服之。又有陰寒煩躁及暑月伏陰在內者,宜水中沈冷服50。煮膏當三上三下,以洩其熱勢,令藥味得出51。   煎藥沸法在古代中醫藥學中,頗受古人重視,所謂「謹守火候,勿令太過不及也」52,如此藥力之發揮方克盡善盡美。以《傷寒論》為例,半夏散及湯方云:「半夏(洗)桂枝(去皮)廿草(炙),上三味等分,各別搗篩已,合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內散兩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嚥之。半夏有毒,不當散服。」此方提到七沸、三沸,且其程序是七沸之後,內散,再三沸,足見仲景之洞奧藥性。   馬王堆醫書亦有沸法之載,《五十二病方》云:「並以金銚鼊桑炭,毚(才)岪(沸) ,發◆,有(又)復鼊鼊岪(沸),發□□□□布杼取汁,即取水」,又云:「煮,疾炊,◆(沸),止火;◆(沸)下,復炊。參(三)◆(沸)止,浚取汁。牡〔蠣〕一,毒堇冶三,凡二物□□」53足見沸法之次數、疾緩,對於藥力能起一定之效用。    治藥以和膏炊令沸塗牛領良                   校文五二九號   此簡為獸醫方,羅氏已言之。以下五簡亦為獸醫方。簡文不足徵,無法斷其為何證。    治馬傷水方薑桂細辛皂莢付子各三分遠志五分桔梗五分◆子十五枚(用)                                      校文五三O號   付子,即附子54。與烏喙為二物。簡文為烏喙乃草烏頭,而非附子之母體烏頭55武威漢代醫簡,烏喙附子並見一簡56足證其為二物也。   治馬傷水方,蓋馬內傷水也。因溼而生熱,故所用藥味以瀉火、熱,祛溼、寒為主。其方以薑治「胸壅痰隔、寒痛溼瀉,消水氣,行血痺」57。桂(桂枝)「入太陰太陽膀胱經、溫經通脈、發汗解肌」「調和營衛,使邪從汗出,而汗自止」58。細辛「辛溫散風邪」59、「攻寒結」60。皂莢「瀉熱毒」61、「除風溼去垢膩,療無名腫毒」62。再以附子溫中,「補腎命火,逐風寒溼」63而以遠志為向導64,「洩熱」、「壯氣」65。以桔梗為諸藥舟楫66,「宣通氣血,瀉火散寒,載藥上浮」67。   此方與前列校文五二五號傷寒方比較,不難窺知此二方引藥之用量皆比他藥重。此可借鑑也。    治馬◆方石南草五分                      校文五三一號   《武威漢代醫簡》曰:「﹃馬◆﹄有三種說法:一說是馬身上所生的病。如《流沙墜簡》即將﹃治馬◆方石南草五分﹄殘簡釋為獸醫方;一說是食馬鞍下腐肉中毒成疾,因《金匱要略粲禽獸魚蟲禁忌並治第二十四》有:﹃馬鞍下肉,食之殺人﹄;一說是騎馬時臀胯部磨損的創傷。今文中用藥方式為﹃傅﹄,﹃傅﹄與﹃敷﹄通,是塗藥於患部,因而似以釋外傷病為妥。」68   ◆,胺也。「廣韻」:「肉敗臭」。此方蓋治馬肉敗臭之病。胺,未可強釋為鞍。   石南草乃「補內傷陰衰,利筋骨皮毛,為治腎虛腳弱風痺要藥」。69石南草,《本草備要》名之「石南藥」,古今異名耳。    治馬◆方石方(歸)                      校文五三二號   此簡待考。    治傷寒(馬)                         校文五三三號   此簡待考。    為十二丸宿O食馬以一瓦吞之                  校文五三四號   O,羅氏作「無」。   丸者,《神農本經名例》70曰:「藥性有宜丸者。」注引華陀曰:「丸可以逐風冷,破堅積,進飲食。」注引李杲曰:「丸者,緩也,舒緩而治之也。…去下部之病,其丸極大而光且圓,治中焦者次之,治上焦者極小。稠麵糊取其遲化,直至中下,或酒或醋,取其散之意也。凡半夏南星欲其溼者,丸以薑汁稀糊,取其易化也。水浸宿炊餅,又易化;滴水丸,又易化。煉蜜丸者,取其遲化而氣循經絡也。蠟丸取其難化而旋,旋取效,或毒藥不傷脾胃也。」   宿,止也,處也。隔夜也。   敦煌漢簡中之醫簡雖只十二枚,其內容雖不豐富,惟丹方活命,不以其單。其在中國古醫藥學上有其一定之價值,殆無疑義。尤其可貴者,其藥味有十六味之多(以可釋者計:人、茈菀、昌蒲、細辛、薑、桂、蜀椒、烏喙、大黃、糜穀、葶藶、皂莢、附子、遠志、桔梗、石南草),較居延漢簡之九味(烏喙、細辛、朮、桂、蜀椒、桔梗、薑、甘草、附子)多出七味。   又其所載「三沸」,提示漢醫藥沸法之重要性。謹守火候,勿令太過不及,學歧黃之術者,其可忽諸?其獸醫簡,啟示後人推廣中醫藥治療之層面,而不限於醫治人類也。 1〈敦煌漢代醫簡再探〉原載《藥學月刊》一四六期。〈居延漢代醫簡再探〉原載《簡牘學報》十一期。〈居延漢簡、敦煌漢簡中所見之病例與藥方藥值〉原載《簡牘學報》二卷六期。 2 民國十九年出土者。 3 民國六十一年十一月於武威旱灘坡出土。 4 民國六十二年十一月至民國六十三年初,出土於長沙王堆漢墓。 5《居延漢簡.考釋之部》第二目,史語所專刊之四十,民國四十九年。 6五二‧一二、四‧四A作「恿」;四‧四B、二七‧一A、四九‧一八、五九‧三七作「◆」;一一四‧一九A、二八三‧七作「◆」。 7 第一類簡,十一號作「恿」;第二類簡,五十二號作「◆」。 8《五十二病方》作「甬」。 9《素問.五藏生成篇》。 10《素問.玉機真藏論》。 11《金匱要略精義》(台北,文光圖書有限公司,七十二年四月再版)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水在肝,脅下支滿,嚏而痛」條詞解。 12 羅振玉氏曰:「曾載車馬驚乃謂馬曾載車而驚,似非指人在車中受驚也。」 13《素問.太陽陽明論》。 14《素問.痺論》。 15 同註◆B14◆。 16《素問.上古天真論》。 17 甘肅省博物館、武威縣文化館合編,文物出版社出版。 18 第一類簡,六、七號注釋。 19〈刪補名醫方論〉,九味羌活湯、活人敗毒散集註條。 20 台北,新亞出版社,六十五年再版,二一七頁。 21 概論,傷寒的涵義條。 22 楊向輝〈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的研究〉(陳立夫等《中華醫藥專輯》,中華日報,七十二年再版)。 23 參見《傷寒論精義》概論。 24《本草備要》(下稱《備要》)人參條。 25《備要》注引李東垣說。 26 同註24。 27《備要》人參條注。 28 同註24。 29 同註24。 30《備要》茈菀條。 31《備要》昌蒲條。 32《備要》細辛條。 33《備要》薑條。 34〈刪補名醫方論〉參蘇飲條註。 35《備要》桂枝條。 36《備要》蜀椒條。 37《本草綱目》烏頭條發明引甄權說。 38《流沙墜簡》小學術數方技書考釋.方技類.醫方條。 39《本草綱目》卷一序例上陶隱居名醫別錄合藥分劑法則。 40 陳槃〈漢簡賸義再續〉,史語所專刊第四十三本第四分,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41 羅振玉氏曰:「亭磨本草經作葶歷,說文無葶歷,乃亭歷之俗作,古書歷字多作◆,其字從厤從石,見說文石部。而皆傳3作從麻從石之磨,如周禮遂師之抱磨,周書世俘解之伐磨,秦策之濮磨,楚策之磨山,墨子非攻篇之焉磨為山川,備城門篇之磨◆,史記樂毅傳之磨室,侯表之磨室,侯表之磨侯禮記正義引易通卦驗之律磨,諸磨字皆磿字之3,此簡亦3磿為磨,與諸書同。漢時封泥有磨城丞印,磨城即漢志之歷城,其字尚從磿從石,可證諸書及此簡之為3字也。」 42 第二類簡,七O號簡。 43《備要》大黃條註。 44《備要」葶歷條註。 45《備要》注引十劑說。 46《備要》大黃條云:「(大黃)傷元氣而耗陰血,若病在氣分胃虛血弱人禁用。」葶歷條云:「久服令人虛。」 47 參見《備要》穀菜部。 48 大黃、葶藶皆苦寒藥。 49 同註39。 50《本草綱目》卷一序例上陶隱居名醫別錄合藥分法則煮湯條,時珍注。 51 同註39。 52 同註50。 53《馬王堆漢墓出土醫書釋文(二)》,(文史集林第五輯)。 54《武威漢代醫簡》第一類簡十八號注釋。 55《本草綱目》附子條、烏頭條。 56 第一類簡六、四二號。 57 同註32 58 同註35。 59 同註32 60〈刪補名醫方論〉,大黃附子湯條集註。 61《備要》皂莢條注。 62《備要》皂莢條。 63《備要》附子條註。 64〈刪補名醫方論〉,天王補心丹條集註。 65《備要》遠志條。 66《備要》桔梗條。 67《備要》桔梗條注。 68 木牘八七甲、乙注釋。 69《備要》石南葉條。 70《本草綱目》卷一序例上。      武威漢代醫簡探微─治劑之法   一九七二年十一月,一批東漢早期的醫簡在武威旱灘坡出土1,世稱武威漢代醫簡;它不但豐富了簡牘研究的內涵,並拓展了中國科技史研究的視野。對研究中國醫學史的發展、演變情況,特別是對探討先秦和兩漢時期中國醫學體系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2。目前對它的研究,成績較著者,有甘肅省博物館,武威縣文化館合編之《武威漢代醫簡》3(以下稱《甲本》),及赤堀昭氏的〈武威漢代醫簡研究〉4(以下稱〈乙本〉)。筆者不揣固陋,於《簡牘學報》十一期5,亦有〈武威漢代醫簡隨筆〉6之作,內涵:「勿得傳」釋義、簡牘醫方之讀法7、「治◆人膏藥方」試釋,七七號簡試釋、「治傷火凍方」試釋、白水侯方之藥味、「行◆」與「行解」同義、木牘九二號乙面「不令嫁女」等八篇短文。而同期中拙著〈西陲漢代醫簡方名考〉8實亦多借重於武威漢代醫簡。   〈武威漢代醫簡探微──治劑之法〉,乃探討武威漢代醫簡的治劑方法,以略窺漢代醫學之一斑。下文即就其所載之劑型(丸、散、浸劑、膏、湯、栓劑)、治劑時令、藥物盛器、灶之方位與炊藥之薪材、沸法等,逐條討論之。       壹 丸劑   《神農本經名例》9曰:「藥性有宜丸者。」《華陀神方》10曰:「圓(丸)可以逐風冷,破堅癥,消積聚,進飲食,舒榮衛,定開竅,緩緩然參合,無出於圓也。」11《珍珠囊指掌補遺藥性賦》12:「但服藥丸者,去下部之疾,其丸極大,而光且圓。冶中焦者次之。治上焦者極小。稠糊麵丸者取其遲化,直至下焦。或酒或醋丸者,取其收散之意也。用半夏南星,或去溼者。以薑汁煮糊為丸,制其毒也。稀糊丸者,取其易化也。水浸一宿,炊餅為丸,及滴水為丸者,皆取易化也。煉密為丸者,取其遲化,而氣循經絡也。用蠟為丸者,取其難化而旋施功也。……丸者緩也,不能速去其病,用藥舒緩而治之矣。」13《溫病條辨》14曰:「考潔古東垣每用丸藥,緩運脾陽,緩宣胃氣,蓋有取乎渣質有形,與湯藥異歧,亦第九妙法也。」15張壽甫曰止嘔吐、治下利之藥,丸散優於湯劑16。   武威漢代醫簡所載丸劑資料如後: 簡牘號碼 藥物先期處理 介質 計量單位(丸粒大小) 備考 四 冶合和 白密 嬰桃 密,蜜也。嬰,櫻也17 一八 搗宰為丸 赤豆 宰,滓也18 二九 冶合 密 吾實 吾,梧也19 七六 吾實 七九 冶合和 白密 嬰桃 與四號簡蓋同一方20 八二甲面 冶合 密 彈丸 八三甲面 冶合和 白密 吾實 據上列資料其治丸劑有先將藥物冶合再入蜜者,有直接搗藥為丸者。所謂冶合、冶合和,乃研合藥物二味以上之用辭;其研單味藥物則曰冶,如簡一四號、五四號之「冶」龍骨。又「冶合」,《甲本》釋為「將藥物加工炮製」21此說蓋嫌籠統。〈乙本〉以為丸、散應研為細末22則較正確。   將藥物冶合之後,再入蜜為丸,而不經火煉,蓋與後世之煉蜜不同。後世乃先將蜜煉,以除去蜂蜜中的水份及雜質,使藥物經久不壞23。至一定火候之後,再和藥末24。又白蜜者,生蜜也25。為優質的蜂蜜26。滋養性藥丸,常用蜜製丸27蓋取其甘緩潤燥28益元29。   簡一八號的「搗宰為丸」,據上下文義乃搗藥滓也。與一般之搗藥物為丸不同。繆仲淳曰:「搗丸,必於臼中搗數百過。色理和同為佳。」30其搗藥滓,當亦如是。   丸粒之大小,上列有如櫻桃、赤豆、梧實、彈丸大小者,此蓋古人常以實物名丸粒,而其名狀則不一而是,於此不贅列。赤豆,蓋赤小豆也。31陶隱居曰:「以三大麻準之。」32。梧實,梧子也33。即梧桐子。陶隱居曰:「如梧子者,以二大豆準之。」34約今O‧二公克35彈丸大,陶隱居曰:「如彈丸及雞子黃者,以四十梧子準之。」36所謂約今數公克乃一大概重量,學者不宜拘泥取惑,蓋藥物應用時,有生熟、乾溼、大小、新陳、產地等之不同37,臨證消息,以勝病為要。       貳 散劑   《華陀神方》曰:「散者,能袪風邪暑濕之氣,攄寒溫濕濁之毒,發散四肢之雍滯,除翦五臟之結伏,關腸和胃,行脈通經,莫過於散也。」38《珍珠囊指掌補遺藥性賦》曰:「散者,細末也,不循經路,止去膈上病,及臟腑之病,氣味厚者,煎服去滓。……散者,散也。去急病者用之。」39凡含有揮發性之藥,及礦物性之藥物,通常得用散劑40。   表列武威漢代醫簡散劑資料於後: 簡牘號碼 藥物先期處理 計量單位 備考 六 冶合 方寸匕 八 冶合和 方寸匕 一O 冶合 方寸匕 一二 冶合 方寸匕 一三 冶合和 刀 刀,刀圭也41 一四 冶合和、冶 方寸匕 一五 三指撮 三六 方寸匕 四三 治合和 方寸匕 《甲本》、〈乙本〉皆釋為[冶][合][和]。 四五 冶合和 刀圭 五一 冶合和 方寸匕 五二 冶合和 方寸寸 方寸寸,方寸匕之誤42 五四 冶 二指撮 七O 冶合和 刀圭 八一 冶合和 方寸匕 八四乙面 冶合和 方寸匕 八五甲面 冶[合] 方寸匕 《甲本》、〈乙本〉皆釋為冶[合]   武威漢代醫簡凡曰「冶」、「冶合」、「冶合和」者,若非製丸,蓋可皆暫認定為散劑。武威漢代醫簡定例,研單味藥物為細末曰冶,二味以上則曰冶合、冶合和。   散劑之製,亦先冶研為細末,此與丸同43。其計量單位有方寸匕、刀圭、三指撮。匕者,匙也44。方寸匕,陶隱居曰:「即用方一寸抄之可也。」45又曰:「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為度。」46一方寸匕,約今二‧O公克47刀圭,陶隱居曰:「准如兩大豆。」48又曰:「丸散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準如梧桐子大也。」49一刀圭,約今O‧二公克50三指撮,簡稱撮51一撮者,即四刀圭52約今O‧八公克53鍾益研、凌襄以為三指撮到漢代已固定為一種容積單位54   武威漢代醫簡曰三指撮者,皆為冶單味龍骨,此或為特別習慣。       參 浸劑   武威漢代醫簡浸劑資料如後: 簡牘號碼 藥物先期處理 介質 浸漬時間 備考 一六 冶合 乳汁 七一 父且 醇醯 卒時 簡一六號乃將藥物先冶合,再和以乳汁,以敷目,治目痛也。此法不似簡七一號之浸漬藥物卒時,似未可名為浸劑。又因以敷目,似應調為膏劑,不可太稀也。然又與下文豬肪煎膏不同,亦未可名為膏劑。為行文便姑暫列於浸劑條。又其為敷目,故須冶合為細末,而和以乳汁者,乃欲其潤枯生血也55。   簡七一號乃將藥物先父且,再漬以醇醯,卒時去宰,然後用藥汁灌鼻,治鼻病也。   父且,《甲本》曰:「即將藥物切碎之意,後世作﹃◆咀﹄。《本草經集注.序列》:﹃舊方皆云◆咀者,謂秤畢搗之如大豆。﹄元王好古《湯液本草》:﹃◆咀古之制也。古者無鐵刃,以口◆細,令如麻豆為粗藥煎之……今人以刀器銼細如麻豆大,此◆咀之易成也。」56珍珠囊指掌補遺藥性賦》曰:「仲景云剉如麻豆大,與◆咀同意。夫◆咀者,古之製也。古無鐵刀,以口◆細,令如麻豆,為粗葉,煎之使藥水清,飲於腹中,則易升易散也,此所謂◆咀也。今人以刀器剉如麻豆大,此◆咀之易成也。若一概為細末,不分清濁矣。經云: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果何謂也。又曰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是也。◆咀之法,取汁清易循行經絡故也。」57又陶隱居曰:「◆咀者皆細切之。」58   醯,醋也,苦酒也59。醇醯,淳醋也。《甲本》謂之「濃醋」60。用醋者,注肝而收歛61、住痛62。一說苦酒能瀉63,具揮發性,能通調血分,去瘀血、達血鬱64。   卒時,《甲本》曰:「即晬時或周時,指一晝夜時間。」65陶隱居曰:「晬時者,周時也,從今旦至明旦,亦有止一宿者。」66用介質漬藥卒時,蓋為當時武威一地之治劑通例,或醫家術語。此可由簡四七號之用淳酒,簡五八、七一號、牘八九號甲面之用醇醯漬卒時得到證明。       肆 膏劑   《甲本》曰:「利用膏藥涂摩治病,古代稱作﹃膏摩﹄,是早在漢代以前已存在的一種特殊醫法。《金匱玉函經》(卷一):﹃張仲景曰:又能尋膏煎摩之者,亦古之例也。﹄」67膏分內服外用兩種,內服者各種補品膏滋,外用者如布貼之筋骨疼痛膏藥,外敷之治傷消腫膏藥等,凡植物藥之富有黏液或含有滋補性者,皆可製膏68。   武威漢代醫簡膏劑資料如後: 簡牘號碼 藥物先期處理 介質 浸漬時間 計量單位 備考 一七 父 豬肪三斤 羊矢 「父」脫「且」字,應為「父且」69 五八 父且 淳◆三升◆豬肪三斤 卒時 五分匕 ◆,即「醯」;◆豬肪,即◆豬的油70 八七甲面 父且 駱蘇 駱蘇、駱酥也,用駱駝乳製成之酥71 八八甲、乙面 鸐膊 鸐膊,難作確釋,蓋為和膏用的油脂之類72 八九甲面 父且 淳醯三升[豬][肪]三斤 [卒][時] 醯,〈乙本〉作「醯」,《甲本》直釋為「醯」。卒時、豬肪,甲、乙本未釋。 簡一七號乃將藥物父且之後加豬肪三斤煎之去滓。簡五八號乃將藥物父且之後先用淳醋漬之卒時,再加◆豬肪三斤煎膏。牘八九甲面所載之煎膏方法蓋與五八號同。牘八七甲面之煎膏方法與簡一七號類似,惟所加介質是駱蘇。牘八八甲、乙面未言將藥物父且,亦未言煎之,惟有「 膊」之油脂類介質。總之,武威漢代醫簡之膏劑蓋有二種治法:一種是先將藥物父且之後,直接加油脂類介質煎之,去滓即成。一種是先將藥物父且之後,再漬以淳醯,然後加油洵類介質煎膏。   簡一七號之膏劑乃內服用,簡五八號之膏劑可內服外敷,牘八七號乃外用,牘八八號甲、乙面、八九號甲面之膏劑蓋為外用。而其漬以淳醋者,蓋有收歛創口、住病,去瘀血、達血鬱之作用。漬淳醯三升,用豬肪三斤,蓋為武威漢代醫簡治膏劑之習用方法;而用豬肪煎膏,蓋為《內經》「豕膏」之進化者73。用豬肪者,潤能養筋74且能殺蟲療惡瘡,有緩和滋養之功75。   五分匕,或即五匕,陶隱居曰:「五匕者,即今五銖錢邊五字者,抄之不落為度。」76五匕,約一錢匕的四分之一,合O‧六克77。       伍 湯劑   《華佗神方》曰:「湯可以滌蕩臟腑,開通經絡,調品陰陽,袪分邪惡,潤澤枯朽,悅養成膚,養氣力,助困竭,莫離於湯也。」78《珍珠囊指掌補遺藥性賦》曰:「大抵湯者,蕩也。去久病者用之。」79《先醒齋醫學廣筆記》曰:「湯者盪也。煎成清汁是也。去大病用之。」80《中國醫藥史話》曰:「湯劑比之于咀嚼吞咽生藥,具有好幾方面的進步意義。首先,藥物經過煎煮之後,等于進行了一次煮沸消毒,合乎衛生。二是藥物經煎煮之後,它的有效成分能更好地溶解出來。三是可以減低某些藥物的毒性與副作用。四是湯劑不僅可以是單味藥物,而且還可以用多種藥物煎成複方,發揮多方面療效。」81。   武威漢代醫簡湯劑資料如後: 簡牘號碼 藥物先期處理 介質 浸漬時間 備考 四七 父且 淳酒五升 卒時 八O乙面 父且 簡四七號乃將藥物父且之後,再浸漬淳酒卒時,然後煎之。其用酒者,蓋有升提制寒82除陰寒之氣味83通血脈、行藥勢的作用。且有些藥物的有效成分難溶于水,卻能溶于酒中84又酒可變生為熟,改變藥物之性味、療效85。   武威漢代醫簡所載湯劑、膏劑,皆先將藥物父且,然後再煎之,此赤堀昭氏已言及86不再贅語。       陸 栓劑   栓劑,塞劑也。乃將藥物塞入耳、鼻、陰道、肛門等內以攻病,亦即塞藥、坐藥也87。   表列武威漢代醫簡栓劑資料於後: 簡牘號碼 藥物先期處理 藥線 備       考 六六 膏 縠 此簡蓋接由五八號簡而來88說文》:「縠,細縛也。」細紗類紡織品89 六九 合和(為散) 絮 合和,冶合和也。蓋脫一「冶」字。 簡六六號乃用細紗裹膏塞耳,簡六九號乃用絮裹藥塞鼻。合和,〈乙本〉釋為將藥物一起混和,而不言研為細末,此或可備一說;惟將藥物研粉,似較妥當。合和,蓋為冶合和之誤筆。       柒 其他   武威漢代醫簡并提到治藥之時令,如簡一六號「以春三月上旬治藥」。中國醫學之發展,到了隋唐時代,對於採藥法及種植藥法,已有專著90而採藥季節實與治藥之季節有其不可分之密切關係。   至於藥物盛器,簡一六號「盛以銅器」、簡五八號「置銅器中」。《甲本》簡一六號注釋曰:「﹃銅器﹄,指盛藥的器皿。一九六八年在河北滿城西漢劉勝墓中曾出土一件銘有﹃醫工﹄字樣的銅器,說明漢代製藥,盛藥多用銅質器皿。」李時珍曰:凡諸草木藥及滋補藥,並忌鐵器,金性◆木之生發之氣,肝腎受傷也,惟宜銅刀竹刀脩治乃佳。亦有忌銅器者,並宜如法。丸散須用青石碾石磨石臼,其砂石者不良。」91煎煮的容器一般為陶器、搪瓷或鋁製,而切忌使用鐵鍋,因某些生藥中含有鞣質或其他化學物質,能與鐵起化學作用而使藥液變黑或產生沉澱,影響藥效92但鐵鍋亦有其用武之地,如凡無機質之藥物如硼砂、綠礬等,均可置於鍋中加火煆製93。   簡七五號曰:「為東鄉造炊以葦薪若桑」,《甲本》注引《備急千金要方》曰:「煎藥作東向灶,用葦薪煮之。」作東向灶者,蓋類似祝由療法。葦、桑,馬王堆《五十二病方》有桑炭之載。94李時珍曰:「凡煎藥:火用木炭蘆葦為佳。」95汪訒庵曰:「煎補藥,熬諸膏,宜用桑柴,內亦宜桑枝攪。」96足見炊以葦、桑,有其歷史淵源。   煮藥沸法,乃治劑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環節。膏劑中,簡一八號「煎之五沸浚去宰」、木牘八七號甲面「煎之三沸」。湯劑中,簡四七號「煮之三」(下缺,按文義當下接沸字),木牘八O號乙面「令六沸浚去宰」。陶隱居曰:「凡煮湯,欲微火令小沸……利湯欲生,少水而多取汁。補湯欲熟,多水而少取汁。」又曰:「煮膏當三上三下,以洩其熱勢,令藥味得出。上之使匝匝沸,乃下之,使沸靜良久仍止。」97古代之沸法,當是上之使匝匝沸,然後離火使沸靜止,然後再上之;如此反復,一上一下謂之一沸。馬王堆醫書亦有沸法之記載,《五十二病方》云:「並以金銚鼊桑炭,毚(才)岪(沸),發◆,有(又)復鼊鼊岪(沸),發□□□□布杼取汁,即取水」98又云:「煮,疾炊,◆(沸),止火;◆(沸)下,復炊。參(三)◆(沸)止,浚取汁。牡〔蠣〕一,毒堇冶三,凡二物□□」99沸之次數、疾緩,對於藥力能起一定之作用。       捌 結語   武威漢代醫簡之治劑方法,對入藥之順序,雖語焉不詳,但其頗具承先啟後之價值,殆無疑義。它啟示後人治丸劑時,先將藥物冶合,再以優質的白蜜和之;亦可直接搗滓為丸。治散劑,則將藥物冶研為細末,合和之即可。治浸劑,先將藥物冶合或父且之,再以乳汁,醇醯等介質來增益藥物之療效。治膏劑,要先將藥物父且,再加油脂類介質煎之;或將藥物父且之後,再漬以淳醯,然後加油脂類介質煎膏。治湯劑,將藥物父且之後,再浸漬淳酒,然後煎之。至於栓劑,則用紗布裹藥膏或藥散,而後栓於病灶。   又其治劑過程中,若用醇醯或淳酒浸漬藥物,則須「卒時」。又治膏劑若以淳醯浸漬藥物,則例用三升;以豬肪收膏,則用三斤。   其他如治藥之時令,盛器之選用,爐灶方位之勘定,炊薪的撿擇,以及沸法的考究,皆有其一定的啟示價值。 1《武威漢代醫簡粲武威漢代醫簡的發現與清理》(甘肅省博物館、武威縣文化館合編,文物出版社)。《武威漢代醫簡》,以下稱《甲本》。 2 同註1。 3 同註1。 4《東方學報》第五十冊,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昭和五十三年二月。〈武威漢代醫簡研究〉,以下簡稱〈乙本〉。 5 七十四年九月出版。 6 頁二八九──三OO。 7 簡牘醫方之讀法,筆者曾引木牘八八號、八九號、簡五七號說明之。又於木牘八一號、八三號甲面、九一號乙面之簡文,亦可證其讀法為:首讀上段,由上而下,由右而左讀完;再讀下段,亦由上而下,由右而左讀 ,依此類推。於茲補之。 8 頁二八O──二八八。 9《本草綱目》卷一序例上。 10 利大出版社發行,台南市第一書局總經銷,七十二年十月。 11 卷一,論各種療治宜因病而施。 12 台北市,力行書局,五十八年六月再版 13 用藥須知,用藥九散。 14 台北市,台聯國風出版社,六十四年五月。 15 解兒難,疳疾論。 16《醫學衷中參西錄》(台北縣,旋風出版社,六十七年一月)六期醫案,卷三慢脾風,方解。 17《甲本》簡四號注釋。 18《甲本》簡一八號注釋。 19《甲本》簡二九號注釋。 20《甲本》木牘七九號注釋。 21 同註17。 22 三、與其他漢代處方之比較。 23《中草藥製劑法》(台北市,啟業書局,七十年十二月初版)第三章中草藥製劑的操作方法,第八節丸劑,一、丸劑的製法,◆蜜丸一、煉蜜條。 24 繆仲淳《先醒齋醫學廣筆記》(台北縣,旋風出版社,六十三年七月初版)卷之四用藥凡例。 25 劉驊南《中國藥物學》(國立編譯館出版,正中書局印行,六十九年六月台初版)第二章袪痰鎮咳藥類,第一節清潤氣管,蜂蜜條。又《洪氏集驗方》(台北五洲出版社,七十三年五月)卷一,鐵瓮先生神仙秘法瓊玉膏載「白沙蜜」,或即「白蜜」。 26 同註23。 27 劉驊南前引書第一篇概論,第三章中國藥物研究概要,第五節中國藥物調節與製劑,一、丸劑製法。 28《中藥炮製法》(台北市,啟業書局,七十二年元月三版)緒論、甲、炮製的定義及範圍。 29《本草備要註釋》(五洲出版社,七十年七月出版)藥性總義。 30 同註24。 31〈乙本〉簡一八號翻譯。 32《本草綱目》卷一序例上,陶隱居《名醫別錄》合藥分劑法則。 33〈乙本〉簡二九號翻譯。 34 同註32 35 孫伯玉《方劑學》(國立編譯館出版,正中書局印行,六十九年八月台初版)上篇總論,第二章方劑之構成,五、古今量衡之比較及換算法。 36 同註32。當約今八公克,孫伯玉前引書作二公克,待考。 37 同註35。 38 同註10。 39 同註12。 40 劉驊南前引書第一編,第三章,第五節,二、散劑製法。 41〈乙本〉簡一三號翻譯。 42《甲本》注釋。 43 同註22。 44 註同32。又曹穎甫《金匱發微》(台北縣,旋風出版社,六十二年一月初版)卷一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方,注曰:「匕者,茶匙也。」 45《肘後備急方》(台北市,集文書局,六十七年一月出版)華陽隱居《補闕肘後百一方》序。 46 同註32。 47 同註35。又大塚敬節《傷寒論解說》(何志鋒譯,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六十一年出版)作約一‧五公克。 48 同註45。 49 同註32。 50 同註35。 51〔說文〕:「撮,四圭也…亦二指撮也。」段注疑二為三之誤。 52 同註32。 53 同註35。 54 鍾益研、凌襄〈現已發現的最古醫方──帛書《五十二病方》》──〉,(《文史集林》五輯,台北市,木 鐸出版社,七十年八月)。 55 同註29。 56 簡一七號注釋。 57 同註13。 58 同註45。 59《醫學衷中參西錄》七期傷寒講義,卷四少陰病苦酒湯證。 60 簡五八號注釋。 61 同註29。 62 劉驊南前引書第一篇概論,第三章,第三節中國藥物調製與加工。 63《醫學衷中參西錄》七期,卷四少陰病苦酒證。引唐容川說。 64《金匱發微》卷三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方。 65 簡四七號注釋。 66 同註32。 67 簡五七號至六七號注釋。 68 劉驊南前引書第一編第三章第五節三、膏劑製法。 69《甲本》簡一七 號注釋。 70《甲本》簡五八號注釋。又《洪氏集驗方》卷一,袪祅瘧散條:「(豶豬),江南謂之鐓豬。」 71《甲本》牘八七號甲面注釋。 72《甲本》牘八八號甲、乙面注釋。 73《中國醫藥史話》(台北市,明文書局,七十二年七月初版),丙、一、中藥的劑型種種。 74《醫方集解》(台中市,昭人出版社,六十八年三月二十九日修正版)潤燥之劑,豬膏酒。 75 劉驊南前引書第二篇各論第一章消化健胃藥類,第二節苦味性健胃,豬膽條編者注。 76 同註32。 77《中醫名詞術語大辭典》(台北,啟業書局,七十五年元月再版)附錄,古今度量衡比較表,錢匕條。]。 78 同註11。 79 同註13。 80 同註24。 81 同註73。 82 同註28。 83 同註24。 84 同註73。 85《醫學衷中參西錄》七期卷一太陽病炙甘草湯證粲張錫純曰:「當時無熟地黃,多用(按生地黃)又恐其失於寒涼,故煮之以酒…欲變生地黃之涼性為溫性者,欲其溫補腎臟也。」 86 同註22。 87 孫伯玉前引書上篇第四章醫方之劑型,一七、塞法。 88 同註67。 89《甲本》注釋。 90 劉驊南引書第一篇第二章藥物歷代簡述,第三節隋及唐代。 91《本草綱目》卷一序例上陶隱居《名醫別錄》合藥分劑法則,李時珍注。 92《中草藥製劑法》第三章第一節湯劑二、煎煮的容器。 93 劉驊南前引書第一篇第三章中國藥物研究概要第三節四、飲片炮製法,(◆(卯)鐵鍋◆。 94《五十二病方》癰條,行三七三。 95《本草綱目》卷一序例上陶隱居《名醫別錄》合藥分劑法則,凡煮湯條,李時珍注。又劉驊南前引書蜂蜜條 引李珍曰:「凡煉砂密…以桑柴火慢煉。」 96《本草備藥註釋》卷二桑白皮條。《洪氏集驗方》卷二治腫毒發背,一切廱疽奪命膏載:「急用柳枝不住手攪。」 97 同註32。 98 同註94。 99《五十二病方》◆病條,行一六二。     服劑之法   中國醫學源遠精微,常令人有「讀方三年,天下無不治之病;用方三年,無可用之方」1「讀書十年,天下無不能治之病;治病十年,世間無可讀之書」2之嘆。黃帝岐伯以下,扁鵲和緩名輩代出,洎乎漢代仲景集醫學之大成3世稱醫聖,為製方之祖4而簡牘醫方之出土5其正足與仲景之《傷寒》、《金匱》相輝映。   筆者對於武威漢代醫簡之研究,曾於《簡牘學報》十一期6發表〈武威漢代醫簡隨筆〉、〈西陲漢代醫簡方名考〉,又於《史學集刊》十八期7發表〈武威漢代醫簡探微──治劑之法〉。茲再探究武漢代醫簡服劑之法,以略窺古人辨證施治之一斑。       壹 丸劑   武威漢代醫簡所載服丸劑之法,表列如後: 簡牘號碼 病 症 每日服藥次數 每日服藥時間 每服劑量 丸粒大小 服藥方法 禁忌 備考 三、四五、七九 久欬上氣喉中如百虫鳴狀 二 晝夜 三丸 嬰桃 含 嬰,櫻也8牘七九號與簡三、四、五號實即一方9 一八 心寒氣脅下恿 三 五丸 赤豆 吞 恿,痛也10赤豆,蓋即赤小豆11 二九 一 旦 三丸 吾實 宿毋食旦吞 吾,梧也12梧實梧子也13約今O‧二公克14 七六 二 二丸 吾實 先餔食吞 八二甲乙面 久泄腸辟臥血□□裹□□□□ 一 一丸 彈丸 先 餔食以食大湯飲 禁鮮魚豬肉 八三甲乙面 三 旦餔莫 七丸九丸十一丸 吾實 吞 旦,早晨也 ;餔,餔時也,即下什吃飯時間,約當申時;莫,暮也,即晚間。15   丸者,緩也16簡三、四、五,牘七九號「久欬上氣」,牘八二號「久泄腸辟」,久病而虛,不能卒癒,故以丸緩治之。簡三、四、五號。牘七九號,服藥時間為晝夜;晝,蓋指早上飯後,夜蓋指臨睡前。因其久欬上氣,乃病在上,故以飯後服之為宜,即「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後服藥」17之謂。又其服藥,以口含之,慢慢地咽下其汁18可謂緩之又緩也。牘八二「久泄腸辟」,其病在下,故以飯前服藥為宜,即「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藥而後食」19之謂。簡七六號「先餔食」,蓋亦其義。簡二九號「宿毋食20旦吞」,蓋服藥的前一夜不可吃東西,而在早晨飯前服藥21所謂「病在四肢血脈及下部者,宜空腹而在旦。」22   又無論飯前或飯後服藥,「食不宜與藥並行,則藥力稍為混滯故也。湯液云:藥氣與食氣不欲相逢,食氣稍消則服藥,藥氣稍消則進食,所謂食先食後,蓋有義在其中也。」23牘八三號:旦七丸,餔九丸,暮十一丸;蓋欲其藥力相及也24惟七、九、十一乃駢舉之詞,未可拘泥也。   牘八二號「大湯」或即白飲,粥湯無米者25蓋久泄腸辟,胃氣虛弱,以之吞藥,可提振胃氣也26又其胃氣虛弱,當口忌鮮魚豬肉,以免證狀惡化。此即「凡服藥,不可雜食肥豬犬肉油膩羹膾腥臊陳臭諸物」27之義。       貳 散劑   表列散劑服法資料如下: 簡牘號碼 病症 每日服藥次數 每日服藥時間 每服劑量 服藥方法 備考 六、七 傷寒 三 方寸匕 酒飲 一方寸匕、約今二‧O公克28 八、九 ◆聲□□□言 方寸匕 先餔飯米麻飲藥耳 ◆聲,雁聲也 ,聲音嘶嗄如雁。麻,糜也29先餔飯,即先餔食。藥耳,藥餌也。 九、一O 諸◆(石、血、膏、泔) 六、七 方寸匕 酒飲 一一、一二 瘀痛 三 一方寸匕 淳酒、臥藥[中] 淳酒,純酒,厚酒也30蓋即無灰酒31 一三 金創痛、創寒 三 一刀 溫酒 一刀,一刀圭也32約今O‧二公克33 一四 方寸匕 酒飲 一四 金創腸出 三指撮 鼓汁 三指撮,約今O‧八公克34鼓,豉也35 三六 三 一方寸匕 酒飲 四二、四三 傷寒傳◆ 方寸匕 四四、四五 心腹大積上下行如虫狀大恿 十日飲 旦 一刀圭 宿母食旦飲藥一刀圭以 肥美肉□ 肉□,《武威漢代醫簡》36以下稱《甲本》),〈武威漢代醫簡研究〉37以下稱〈乙本〉)皆作「◆◆」,待考。 五O、五一 金創內漏血不出 方寸匕一 酒飲 五二、五三 金創恿 三(日再夜一) 日、夜 方寸寸 酢漿 方寸寸,方寸匕之誤。酢,醋也,酢漿,酸酒也38 五四 金腸出 二、三 三指撮 鼓汁 金下脫一「創」字,與簡一四、一五號方劑同 39 六九、七O 鼻中◆血膿出息肉 三、四 一刀圭 米汁飲 ◆,腐也40米汁,粥湯無米者。即前述大湯,白飲也。 八一 痺手足雍種 三 半方寸匕 先餔飯酒飲 雍種,臃腫也41 八四甲乙面 男子七疾 方寸匕一 後飯 八五甲乙面 男子七疾七傷 三 方寸匕一 溫酒 八四、八五同為白水侯方42 八七甲乙面 卒雍 以寒水和塗雍上 雍,癰也43癰,壅也,血氣壅滯44 八七乙面 狗嚙人創恿 傅之 創乾者,和以膏傅之。傅,敷也45 八七乙面 湯火 傅之   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46上列酒飲者,乃欲升提制寒47通行血脈,助添藥勢48用溫酒者,其效更佳。簡一一、一二號瘀痛而臥藥中,蓋以藥熨瘀痛處,《甲本》引《靈樞粲壽夭剛柔篇》曰:藥熨法亦用淳酒。簡八、九號「先餔飯米麻飲藥耳」,此乃治下病服劑之法,而由簡載方味:術、防風、細辛、薑、桂、付子、蜀椒、桔梗。知此簡「◆聲」之證,蓋由於腎寒之故。而飲以米糜者,助胃氣也。簡一四、一五、五四號飲以豉汁,蓋欲消炎、解熱、解毒也49簡四五、四六號為治虫,故禁前一夜毋食,而於早晨飯前服藥,且以肥美的「肉□」誘虫。八七甲、乙寒水和藥,蓋臃熱也。       參 膏劑   膏劑服法,其資料如後: 簡牘號碼 病症 每日服藥次數 每日服藥時間 每服劑量 服藥方法 禁忌 備考 一七、一八 (百病) 三、四 大如羊矢 溫酒 五八、五九、六O、六一 (千金膏藥方) 五分匕 薄以塗其雍者,上空者 遺之中央,大如錢,藥乾復塗之如前法,三塗去其故藥 毋得力作禁食諸采 五分匕,五匕也。即五銖錢邊五字者,抄之不落為度50約今O‧六克51一字也。諸采即諸菜也52 六三 逆氣喉痺心腹恿嗌恿血府恿咽[FK(]乾[FK)]齒恿昏衄鼻中生◆傷◆人乳餘金創頭恿風□疝身生◆氣 大如酸棗 吞吞摩吞吞吞、摩摩塗塗塗、吞吞塗塗、摩吞塗 上接千金膏藥方血付,胞宮也53昏衄,或即衊衄,鼻竅出血目黑54◆,惡也55◆,婦也。乳餘,產後餘疾56乙本〉作奶57惡氣,血肉腐敗之氣58 六六 氣龍 ]裹藥以縠塞之耳 龍,聾也59縠,《說文》60:「細縛也」蓋細紗類紡織品61 八七甲乙面 加、久創、馬[◆] 傅 加,痂也。久創,灸瘡也62 千金膏方,可治多種病,其可塗,可摩,可吞,亦可栓(詳栓劑)。又其「薄以塗其雍者,上空者,遺之中央大如錢」,中央留空,乃欲其毒氣可透出也63。   簡文中,摩之者,皆三乾而止,不必執著 於「三」字也。又簡五八、五九、六O、六一號禁「毋得力作」,惟恐勞復也,因勞作而使舊病復發。「禁食諸采」,蓋非所有的菜,皆不可食,而是不可食諸忌口之菜,此可參考《金匱要略》64禽獸魚蟲禁忌并治第二十四。   馬◆,《甲本》云有三種說法:“馬身上所生的病。(食馬鞍下腐肉中毒成疾。〈騎馬時臀胯部磨損的創傷。拙著〈敦煌漢簡中之醫簡試釋〉65於治馬◆方,取第一義。而於牘八九號,斟榷其牘文,痂、灸創,馬◆,似皆以人為治療對象。又《甲本》以為敷之乃治外傷,故以第三義為勝。       肆 湯劑、浸劑、栓劑   湯劑服法資料如下表: 簡牘號碼 病症 每日服藥次數 每日服藥時間 每服劑量 服藥方法 備考 八O◆甲、乙面 久欬逆上氣 三 一小桮 溫飲、藥宿當更沸之 桮,杯也66 久欬肺虛,不適冷飲,故溫飲之。又欲溫飲,故隔夜藥冷,須更沸之。   浸劑服法資料如下: 簡牘號碼 病症 每日服藥次數 每日服藥時間 每服劑量 服藥方法 備考 一六 目恿 傅目 六九、七O、七一 鼻中息肉不利 以汁灌其鼻中 簡一六號乃將藥冶合之後,和以乳汁,以之傅目,蓋點眼藥之屬。簡六九、七O、七一號,以藥汁灌鼻中,治息肉呼吸不暢,蓋◆鼻法67之屬。   栓劑服法資料如後: 簡牘號碼 病症 每日服藥次數 每日服藥時間 每服劑量 服藥方法 備考 六六 氣龍 一 裹藥以縠塞之耳 六九 鼻中◆血膿出息肉 以絮裹藥塞鼻 簡六六號所栓之藥乃膏劑,簡六九號所栓之藥,則散劑。       伍 禁忌與預後   病中之調攝得當與否,對病家痊癒之快慢,起著一定之作用。而其調攝,武威漢代醫簡啟示後人由基本的禁忌及心理復健著手。而禁忌又可分為飲食禁忌、作息禁忌及祝由禁忌。   飲食禁忌如前引牘八二號「禁鮮魚豬肉」、簡五八、五九、六O、六一號「禁食諸采」等。另簡三O號「魚葷菜」、三二號「禁豬肉魚葷采」、三三號「禁酒葷采魚◆68牘八六號乙面「豬肉魚辛」等。以上即「發物忌食」69之例。病者嚴守口忌,以及「食復」70也。   作息禁忌,如前引五八、五九、六O、六一號「毋得力作」,乃「勞復」71之禁。簡三O號「禁房內」,乃「女勞復」72交接勞復」73之禁,即遠慾以自養也。同簡「勿見風」,亦屬作息禁忌。   祝由禁忌,雖具迷信色彩,但有助於了解古代之醫學,其可忽諸。簡三O號「勿見火皇74日月」屬之。   心理復健,於現代醫學乃一重要環節,而古人亦有以啟示後人者,簡七三號「老瘦者以人事感之」即其屬也。   武威漢代醫簡甚重視預後,故詳載之,如簡一四號「不過再飲,血立出,不不75即大便血,良」、簡三O號「六十日知,百◆76五一號「不過再飲,血立出,不,即從大便出」、六八號「卅日知◆77六十日須麋78生,音聲雖◆敗79能復精80按:精,清也)」、七O號「諸息肉皆出,不出更飲調中藥」、牘八三號乙面「十日知,小便數多,廿日◆」、八四號乙面「久病者卅日平復,百日毋疾[FK(]苦[FK)]」、八六號乙面「卅日知六十日◆◆皆蕗81隨皆復生◆雖折能復起,不仁皆仁」等。餘不贅列。       六、結語   武威漢代醫簡,丸劑可吞之,或含而慢慢地咽下藥汁;又依病症之不同,其服藥可飯前、飯後、或空腹。又以大湯提振胃氣,此習醫者,當留意焉。用米汁,米糜亦其義。散劑可內服,亦可外用;內服常視病症需要而配合酒、淳酒、溫酒米糜、豉汁、肉□、酢漿、米汁等。外用則敷之,熨之或以寒水和塗之。依病症之不同,亦可飯前、飯後或空腹服藥。膏劑可吞、摩、塗、栓、敷。而其塗廱中央留空之法,對後人乃一重要之啟示。浸劑提示後人敷目、灌鼻之法。栓劑之藥線可用散或膏。   武威漢代醫簡又強調忌口、遠慾以自養,以免食復,勞復,女勞復;飲食、作息皆當戒慎。又心理的復健亦不容忽視。預後狀況之提出,更足證古人辨證施治之精妙。 1 大塚敬節《漢方的特質》(何志鋒譯,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六十四年十二月)第二篇十一、術與。 2《沈氏女科輯要箋正》(台北縣,旋風出版社,六十一年十月再版)高行素序。 3 孫伯玉《方劑學》(國立編譯館出版,正中書局印行,六十九年八月台初版)鄭通知序。 4《葉天士醫案存真》(旋風出版社,六十八年五月)胡國英序。 5 如:居延漢簡中之醫簡、敦煌漢簡中之醫簡、武威漢代醫簡、馬王堆漢代醫書等。 6 七十四年九月出版。 7 七十五年七月出版。 8《武威漢代醫簡》(甘肅省博物館、武威縣文化館合編,文物出版社,以下稱簡《甲本》)簡四號注釋。]。 9《甲本》牘七九號注釋。 10《甲本》簡十二號注釋。 11 赤崛昭〈武威漢代醫簡研究〉(《東方學報》第五十冊,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昭和五十三年二月,以下簡稱〈乙本〉)簡十八號譯文。 12《甲本》注釋。 13〈乙本〉譯文。 14 孫伯玉《方劑學》上篇總論,第二章方劑之構成,五、古今量衡之比較及換算法。 15《甲本》注釋。 16《珍珠囊指掌補遺藥性賦》(台北,力行書局有限公司,五十八年六月再版)用藥須知,用藥丸散。 17《先醒齋醫學廣筆記》(旋風出版社,六十三年七月初版)卷之四用藥凡例,服藥次序。 18 簡三、四、五號作「消咽其汁」,牘七九號作「稍咽之」。 19 同註17。 20〈乙本〉釋「飲」。 21〈乙本〉譯文。 22 同註17。 23 同註17。 24《肘後方》(台北,集文書局,六十七年一月出版)華陽隱居補闕肘後百一方序。 25《傷寒論精義》(台北,新亞出版社有限公司,六十五年十月再版)辨太陽病脈症并治中,五芩散方條,詞 解釋白飲為米湯。 26 參見《中醫名詞術語大辭典》(台北,啟業書局,七十五年元月再版)第二類臟象、二、臟腑功能及其關係,胃氣條。 27《先醒齋醫學廣筆記》卷之四用藥凡例,服藥禁忌。 28 同註14。又大塚敬節《傷寒論解說》(何志論譯,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六十一年)作約一‧五公克。] 29《甲本》注釋。 30《甲本》注釋。 31《中醫名詞術語大辭典》第六類治則、方藥,三、方藥,無灰酒條曰:古人在酒內加石灰以防酒酸,但能聚痰,所以藥用須無灰酒。 32〈乙本〉譯文。 33 同註14。 34 同註14。 35〈乙本〉譯文。 36 同註8。 37 同註11。 38《甲本》注釋。 39《甲本》注釋。 40《甲本》注釋。 41《甲本》注釋。 42《甲本》注釋。 43《甲本》注釋。 44《扁鵲心書》(力行書局有限公司,六十七年五月初版)卷中疽瘡條。 45《三因方》(旋風出版社,六十二年一月初版)卷十四癰疽證治,遠志酒條注:「傅皆當作數」。 46 同註16。 47《中藥炮製法》(啟業書局,七十二年元月三版)緒論,甲、炮製的定義及範圍。 48《珍珠囊指掌補遺藥性賦》蔬菜部酒條。 49 李樹猷《現代中藥學》(正中書局,六十二年二月台二版)第二篇各論──植物類中藥,第十四章種子類中藥,豆條。 50《本草綱目》(中新書局有限公司出版,台北縣,德興書局發行,七十一年五月)卷一序例上,陶隱居名醫別錄合藥分劑法則。 51《中醫名詞術語大辭典》附錄三、古今度量衡比較表,錢匕條:一錢匕合二克強,五匕約為一錢匕的四分之一。孫伯玉《方劑學》上篇第二章五、古今量衡之比較及換算法:一錢匕以一‧O公克計。此蓋藥物之輕重不一,故換算有所不同,此其皆已論及。 52《甲本》注釋。 53《甲本》注釋。 54《甲本》注釋。 55《甲本》注釋。 56〈乙本〉釋文。參見拙著〈「治◆人膏藥方」試釋〉,原載《簡牘學報》十一期 57〈乙本〉釋文。 58《甲本》注釋。 59《甲本》注釋。 60 台北,蘭台書局,六十六年十月五版 61《甲本》注釋。 62《甲本》注釋。 63 宋洪遵《洪氏集驗方》(《宋人醫方三種》,台北,五洲出版社,七十三年五月)卷二,神授廱疽靈方條。 64〈醫宗金鑑.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註〉。 65 本文即〈敦煌漢代醫簡再探〉,原載《華學月刊》一四六期,七十三年二月二十一日。 66《甲本》注釋。 67 孫伯玉《方劑學》上篇總論,第四章醫方之劑型”◆鼻法:用藥末吹入鼻中,不但治鼻疾,亦可治內病。 68《甲本》注曰:「◆」為「辛」字。 69 清趙濂《醫門補要》(五洲出版社,七十三年五月)卷上發物忌食條。 70《中醫名詞術語大辭典》第四類病因病理,一、病因,食復條。 71《中醫名詞術語大辭典》第四類、一、病因,勞復條。 72《中醫名詞術語大辭典》第四類,一、病因,女勞復條。 73《諸病源候論》(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七十年九月三版)卷九,時氣病瘥後交接勞復候。 74《甲本》注曰:「皇」作用「星」。 75〈乙本〉注55曰:衍一「不」字。 76 百◆,《甲本》注曰:百日已。 77 ◆,《甲本》簡十號注曰:「◆」即「愈」字。《流沙墜簡》醫方簡,「愈」亦作「◆」。 78《甲本》注曰:「須麋」即「鬚眉」。《漢書粲王莽傳》有「赤麋聞之」,顏師古注曰「麋,眉也,古字通。」 79《甲本》注曰:「◆敗」即「嘶敗」,指音啞。 80〈乙本〉句讀為「能復精鼻中」,按:鼻柱,〈乙本〉誤植鼻中。又「鼻柱」接下簡六九號「鼻中當◆血出若膿出」而為「鼻柱鼻中當◆血出若膿出」,語義較明暢。 81《甲本》注曰:「蕗」即「落」字。     治手足雍種方   《武威漢代醫簡》1八一號木牘載:           秦瘳五分 凡二物冶合和半方寸匕、先餔飯酒    治◆手足雍種方           付子一分 飲日三以◆為度 ◆,痺也。簡牘文字多作「◆」2雍種,臃腫也3。《素問.◆論》4:「風寒溼三氣雜至,合而為◆也。其風氣勝者為行◆,寒氣勝者為痛◆,溼氣勝者,為著◆也……以冬遇此者為骨◆,以春遇此者為筋◆,以夏遇此者為脈◆,以至陰遇此者為肌◆,以秋遇此者為皮◆」◆證乃風寒溼三氣雜至,合而為病;其偏受一氣者,不足以為■;而所謂風勝、寒勝、溼勝者,則邪有輕重之分也。5又此證因風寒溼而來,亦因元氣之虛,邪始得乘虛而入。6即《素問.評熱病論》:「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因正虛而風寒溼邪乘之,以致氣血凝閉而不行7氣血凝閉不行,則心腹肢體有所疼痛8故曰:痺者,閉也9。   風寒溼三邪合,其性屬陰10故治痺非溫不可11。此方用秦瘳、付子,可謂中病也。   秦瘳,秦膠也12。《說文粲胗》:「籀文胗◆◆」。「馬王堆一號漢墓」13釋簡五六、五七、五八、五九、六O號的「癐」為「膾」。據此,◆月通也。又方家多把秦艽作秦膠字14《武威漢代醫簡》(以下簡稱《甲本》)釋為「秦艽」。《本經》(大觀本15,下同)云:「味苦,平,主寒熱邪氣,寒溼風痺,肢節痛,下水,利小便。」風挾濕邪者,用秦艽,蓋頗妥當16惟東垣云:雖有治溼必利小便之說,若濕從外來而入◆,用滲利之劑以除之,是降之又降,重竭其陽而復益其陰也17。蓋滲利之,則濕去津涸而愈虛,愈虛則邪愈著矣!然大汗之,則又不可,蓋汗大出,但風氣去,濕氣猶在,而不愈。故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則風濕俱去也18於發汗,則不如將秦瘳釋為「秦椒」。膠或通樛,樛,椒也。19秦樛,秦椒也。《本經》:「味辛,溫,主風邪氣,溫中,除寒痺,堅齒髮,明目,久服輕身,好顏色,耐老增年通神。」秦艽、秦椒,皆治風寒濕痺藥;審證用藥,其惟聖人之智與神會矣!   付子,附子也20。《本經》:「味辛,溫,主風寒欬逆邪氣,溫中,金瘡,破癥堅積聚,血瘕,寒濕踒躄,拘攣,膝痛不能行步。」   溼邪傷陽21故用附子助陽化濕22秦艽苦可燥濕,秦椒辛溫散風寒。此方用秦瘳、附子者,攻邪補正。23如此通陽宣行,脈絡流通矣!24   此方只用二味,蓋藥少力專25。力專則效速26,可治急病27。分,裁分之分,等分之義28。秦瘳五分,付子一分,五比一也。   二物冶合和,須各粉再合,如此分兩較準確29方寸七,乃匕正方一寸30半方寸匕約今一‧O公克31先餔飯酒飲,《甲本》注曰:「即飯前用酒服藥。《神農本草經.序錄》謂:﹃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腹而在旦﹄,所以應是先飲藥而后進食。」〈武威漢代醫簡研究〉32釋為飯後用酒服藥。應以《甲本》之說為是。而服藥法,無論飯前飯後,皆須相隔少頃,不可藥與食並行,以免藥力混滯33酒飲者,通行血脈,助添藥勢也34所謂「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也35。   日三者,一日三服,欲其藥力相及也36◆,癒也37以◆為度,乃服至痊癒才停藥也。 1《武威漢代醫簡》(甘肅省博物館、武威文化館合編,文物出版社,以下簡稱《甲本》)釋文。 2 參見拙著〈敦煌漢簡中之醫簡試釋〉,即〈敦煌漢代醫簡再探〉,原載《華學月刊》第一四六期,七十三年二月二十一日。 3《甲本》注。 4《黃帝內經》,台南,東海出版社,七十年三月五日出版。 5 清徐玉台《醫學舉要》(台北,五洲出版社,七十三年五月)卷三雜證合論痺條引李士材說。 6《傅青主男女科》(郭鍾岳校,台北,力行書局有限公司,七十年十二月再版)男科卷上溼證門痺(原作「癉」)證條。 7 竇材《扁鵲心書》(力行書局有限公司,六十七年五月初版)卷中痺病條,胡◆論。 8《醫學衷中參西錄》(台北縣,旋風出版社,六十七年一月)四期藥物卷二山萸肉解條云:「凡心腹肢體,有所疼痛,皆其氣血之痺而不行也。」 9《華佗神方》(利大出版社,七十二年十月)卷一華佗論病理神方,論痺條。 10《中醫臨症備要》(台北,啟業書局,七十年四月初版)一五、四肢症狀,二六三、四肢疼痛條。 11 同注7。 12〈武威漢代醫簡研究〉(《東方學報》,第五十冊,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昭和五十三年二月,以下簡稱〈乙本〉)注一九五條謂《甲本》考瘳為膠,釋秦瘳為秦艽。按:《甲本》無瘳為膠之文。 13 湖南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北京,文物出版社,一九七三。 14《經史證類大觀本草》(台南,正言出版社,六十六年九月初版,下稱《大觀本》)秦艽條引陶隱居說。 15 參見注14。 16《中醫免疫學》(台北,啟業書局,七十四年三月初版)中篇、中藥與免疫,三、中藥免疫抑制劑,M、抑制免疫的常用中藥,“袪風除濕類藥物條。 17 惲鐵樵《金匱翼方選按》(台北,大方出版社,七十一年元月出版)卷二上下分消之劑,升陽除濕湯條引東垣說。 18 柯琴《傷寒來蘇集》(旋風出版社,六十二年七月初版)卷二痙濕暑證條。 19《大觀本》蜀椒條,《圖經》引陶隱居云「俗呼為樛。」 20《甲本》簡十七號注。 21《中醫名詞術語大辭典》(啟業書局,七十五年元月再版)第四類病因病理二、病理、「濕勝陽微」條。 22 曹穎甫《金匱發微》(旋風出版社,六十二年元月初版)卷一痙濕暍病◆證治法第二、白朮附子湯方條。 23 同注6。 24《葉天士醫案存真》(旋風出版社,六十八年五月出版)痺條。 25《溫病條辦》(台北,台聯國風出版社,六十四年五月)上焦篇補秋燥勝氣論曰:「用藥之道,少用、獨用,則力大而急;多用、眾用、則功分而緩。」 26《金匱翼方選按》卷一諸風統論,參附湯條,鐵樵按:參附湯為急救之法,藥止二味,取其力專效速。 27 大塚敬節《漢方的特質》(何志鋒譯,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六十四年十二月)第一篇、四、藥方的特質與構成:「凡是組合單純的藥方,大都適合於急性發生的激烈症狀者。」 28 拙著〈居延漢簡中之醫簡試釋〉(即〈居延漢代醫簡之證、方、藥值再探〉,原載《簡牘學報》十一期,七十四年九月)貳釋方,傷寒四物方條。 29《珍珠囊指掌補遺藥性賦》(力行書局,五十八年六月再版)用藥發明,用藥法條。 30《本草綱目》(台北,德興書局,七十一年五月)卷一序例上,陶隱居《名醫別錄》合藥分劑法則:「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為度。」 31 孫伯玉《方劑學》(國立編譯館出版,正中書局印行,六十九年八月台初版)上篇總論,第二章方劑之構成,五、古今量衡之比較及換算法:一方寸匕約今二‧O公克。 32 參見注12。 33《先醒齌醫學廣筆記》(旋風出版社,六十三年七月初版)卷四炮炙大法,用藥凡例,服藥次序。 34《珍珠囊指掌補遺藥性賦》,蔬菜部酒條。 35同注14。 36《肘後備急方》(台北,集文書局,六十七年元月)華陽陶隱居《補闕肘後百一方》序。 37 同注2。     金創方   武威漢代簡載治金創者,凡五方,藥十一味。以下逐方討論之。簡一三號:    治金創止恿令創中溫方曾青一分長石二分凡二物皆冶合和溫酒飲一刀日三創立不恿。   恿,痛也1。分,裁分之分,等分之義2;曾青一分、長石二分,一比二也。冶合和,武威漢代醫簡定例,研單味藥物為細末曰「冶」,二味以上則曰「冶合」、「冶合和」3。一刀,一刀圭也4。約今O‧二公克5。日三者,一日服藥三次,欲藥勢相及也6。簡五四號之「日再三飲」、簡五二、五三號之「日再夜一」皆其義也。   此方欲止痛,且令創中溫,而用曾青、長石二味。曾青,《本經》(大觀本7,下同)云:「味酸,小寒,主目痛,止淚出,風痺利關節,通九竅,破癥堅積聚,久服輕身不老,能化金銅。」長石,〈武威漢代醫簡研究〉8(以下稱〈乙本〉)以為是「硬石膏」9。《本經》云:「味辛,寒,主身熱,四肢寒厥,利小便,通血脈,明目去翳,眇下三蟲,殺蠱毒,久服不飢,一名方石。」曾青能化金銅,外用蓋亦能去腐肉10曾青、長石配伍,通脈袪瘀也。惟欲令此二味溫創,恐不易辦,蓋其性皆寒。其所以能令創中溫者,恃溫酒之力耳,蓋酒可升提制寒11,除陰寒氣味12,通行血脈,助添藥勢13,況又溫之。   又與其解釋為以溫酒溫創,不如更詳審其證。此證蓋熱極而寒,所謂「熱深厥深」14,乃真熱假寒。欲治真熱,故用曾青、長石等寒藥;不為假寒所欺,故曰「寒因寒用」15,此乃辨證詳否之問題。至於服藥,因假寒會排斥寒藥,故酒須溫之,所謂「寒因熱用」16,此乃服劑時之變通也。   簡一四、一五號:    治金創◆出方冶龍骨三指撮和以鼓汁飲之□[入]禁□□□□   簡五四號:    治金◆出方冶龍骨三指撮以鼓汁飲之日再三飲◆自為入大良勿傳也 此二方實一,且五四號簡「金」下脫一「創」字17◆,腸也18三指撮,即三指一撮,四刀圭也19,約今O‧八公克20。鼓汁,即豉汁21。日再三飲,一日飲二、三劑22。勿傳,乃尊祕之,而非自私不傳23。   龍骨,《本經》云:「味甘,平,主心腹,鬼疰精物老魅,欬逆,洩利,膿血,女子漏下,癥瘕堅結,小兒熱氣,驚癇;齒,主小兒大人驚癇,癲疾狂走,心下結氣不能喘息,諸痙,殺精物,久服輕身通神明延年。」龍骨可利膿血,華佗神膏24曰:「有水則加煆龍骨一錢」。龍骨質最粘澀,具翕收之力,煆之,可加強其澀力25或以生用為佳,張壽甫曰:「誠以龍為天地間之元陽與元陰化合而成,迨元陽飛去,所餘元陰之質即為龍骨……廩至陰之性,以翕收為用者也。若煆之,則傷其所廩之陰氣,雖其質因煆少增粘澀,而翕收之力全無。」26   豉汁,《名醫別錄》(大觀本,下同)云:「豉,味苦寒,無毒,主傷寒頭痛,寒熱,瘴氣惡毒,煩躁滿悶,虛勞喘吸,兩腳疼冷,又殺六畜胎子諸毒。」豉汁,蓋可消炎解熱解毒27,防止病變。   《千金翼方》28卷二十載「金瘡腸出令入方」用磁石、滑石二味。可比較之。   簡一五號:    治金創內痙創養不恿腹張方黃芩 痙,或釋為痤29。《諸病源候論》30卷三十六載「金瘡中風痙候」:「夫金瘡痙者,此由血脈虛竭,飲食未復,未滿月日,榮衛傷穿,風氣得入,五臟受寒則痙,其狀口急背直搖頭馬鳴,腰反折,須臾大發,氣息如絕,汗出如雨,不及時救者皆死。」養,癢也31腹張,腹脹也32。   黃芩,《本經》云:「味苦,平,主諸熱,黃疸,腸澼洩利,逐水,下血閉,惡創、疽蝕、火瘍,一名腐腸。」本方用黃芩,蓋清熱毒也,惟未配伍祛風藥,似非妙方。〈乙本〉疑其下有脫簡33。   簡五O號:    治金創內漏血不出方藥用大黃◆二分曾青二分消石二分◆虫三分◆頭二分凡五物皆冶     合和以方寸匕一酒飲不過再    飲血立出不即從大便出   內漏,蓋內有瘀血。大黃◆,《武威漢代醫簡》34。(以下稱《甲本》)疑為大黃肉或大黃丹。按:應釋為大黃丹較妥,蓋武威漢代醫簡文字,於丹、肉二字可清楚分辨之,如牘八六號甲面「丹沙」的「丹」亦作「◆」;而簡三二、六九、牘八二號乙面的「肉」字,皆作「◆」;牘八八號甲、乙面「鸐」的「月」作「◆」;其餘肉字旁者「肉」或作「月」,不贅舉。〈乙本〉釋「黃丹」為「丹鉛」35。《本經》云:「味辛,微寒,主吐逆胃反,驚癇瘨疾,除熱下氣,鍊化還成九光,久服通神明」。此說可備。又大黃丹,或即黃升丹36惟升丹蓋多金石類且有毒37以外用為佳,且須陳者38。內服此類金石丹藥,總須慎用。   又「大黃丹」或可釋為「大黃牡丹」,脫一「牡」字也。大黃,《本經》云:「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穀,調中化食,安和五藏。」乃治疔毒、陽毒之要藥39。 牡丹,《本經》云:「味辛,寒,主寒熱,中風瘈瘲,痙,驚癇,邪氣,除癥堅,瘀血留舍腸胃,安五藏,療癰瘡,一名鹿韭,一名鼠姑。」大黃、牡丹配伍,可袪熱毒攻瘀40。   消石,《本經》云:「味苦,寒,主五藏積熱,胃脹閉,滌去蓄結飲食,推陳致新,除邪氣,鍊之如膏,久服輕身,一名芒消。」曾青、消石配伍,可袪腐生肌,推陳致新也。大黃、芒硝配伍、通凝聚毒血41。   ◆虫即◆虫42牘九一號甲面作「席虫」43本經》云:「味鹹,寒,主心腹寒熱洗洗,血積癥瘕,破堅,下血閉,生子大良,一名地◆。」   ◆頭,「◆」即「◆」44。《甲本》注曰:「簡一一有﹃◆﹄指﹃貝母﹄,從本方方意分析,﹃◆頭﹄與﹃◆﹄似非指一藥。《神農本草經》有木◆、蜚◆二種。皆能利血脈,逐瘀血。《新修本草》注中也記有:﹃◆有數種,并能噉血,揚浙以南江嶺間大有。木◆,長大綠色,始如蜩蟬,咂牛馬或致顛仆。蜚◆狀如蜜蜂,黃黑色,今俗用多以此也。又一種小者名鹿◆,大如蠅,嚙牛馬亦猛,市人采賣之,三種同體,以療血為本,雖小有異同,用之不為嫌……﹄。據此,﹃◆頭﹄或即◆的的古稱。」《甲本》以為簡一一號的「◆」指「貝母」,而此方「◆頭」即「◆虫」。按:以「◆」為貝母,以「◆頭」為◆虫,或武威漢代醫簡之例。木◆,《本經》云:「味苦,平,主目赤痛眥傷淚出,瘀血,血閉,寒熱,酸◆,無子,一名魂常。」蜚◆,《本經》云:「味苦,微寒,主逐瘀血,破下,血積堅痞癥瘕,寒熱,通利血脈及九竅。」◆虫、◆虫配伍,攻逐瘀血,通利血脈也。   《華佗神方》45治瘀血多用大黃、◆虫46。《千金翼方》卷二十「金創內漏血不出方」祇用「牡丹」單味。簡牘醫方蓋有承先起後之功。   方寸七,乃匕正方一寸47。一方寸七,約今二‧O公克48。不過再飲,不過二劑其效立見49。   簡五二、五三號:    治金創止◆方石膏一分薑二分甘草一分桂一分凡四物皆冶合和以方寸寸酢漿飲之日再     夜一良甚勿傳也   ◆,痛也;方寸寸,方寸匕之誤;酢漿,醋也,一名酸酒。酢漿飲之可住痛51一說可通調血分,去瘀達血鬱52惟《外台祕要方》53卷二十九「金瘡禁忌序」曰:「勿多食酸鹹」。辨證用藥,其聖人化裁之。日再夜一,白天二劑,夜晚一劑54。   石膏,《本經》云:「味辛,微寒,主中風寒熱,心下逆氣驚喘,口乾舌焦不能息,腹中堅痛,除邪鬼,產乳,金瘡。」張壽甫強調煆石膏不可內服。而《本經》用石膏治金創,其以為乃外用煆石膏止血,似亦不可內服煆石膏55本方內服石膏當以生者為勝,蓋辛寒解熱毒。   薑,《本經.乾薑》云:「乾薑味辛,溫,主胸滿欬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溼痺,腸澼下利,生者尤良。」瘡家忌薑,食之,致生惡肉56此方用薑,蓋溫中止血,且監制石膏之寒也57。   甘草,《本經》云:「味甘,平,主五藏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瘡尰,解毒,久服輕身延年。」本方用甘草消毒止痛58生肌。   桂,《本經.牡桂》云:「味辛,溫,主上氣欬逆,結氣喉痺,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久服通神輕身不老。」《本經.菌桂》云:「味辛,溫,主百病,養精神和顏色,為諸藥先聘通使,久服輕身不老,面生光華,媚好如童子。」此方用桂補中益氣,且為引藥,為諸藥先聘通使。   據上列武威漢代醫簡金創方,可略窺古人辨證施治之一斑。茲引曹穎甫說以為本文結語。曹氏曰:「大致金創流血,創口乾燥增痛,故宜潤;血去既多,濕寒停阻脾陽,故宜燥;血虛生熱,故宜涼;血分熱度,以亡血而低,中陽失運,故宜溫;而終以通利血脈,止金創血為要。」59 1 參見拙著〈敦煌漢簡中之醫簡試釋〉,即〈敦煌漢代醫簡再探〉,原載《華學月刊》第一四六期,七十三年二月二十一日。 2《流沙墜簡》(《羅雪堂先生全集續編》第七冊,台北,文華出版公司,五十八年七月一版)小學術數方技書考釋,方技類,醫方條。 3 拙著〈武威漢代醫簡探微──冶劑之法〉(《史學集刊》十八期,七十五年七月)二散劑條。 4〈武威漢代醫簡研究〉(《東方學報》第五十冊,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昭和五十三年二月,以下簡稱〈乙本〉)注五二。 5 孫伯玉《方劑學》(國立編譯館出版,正中書局印行,六十九年八月台初版)上篇總論,第二章方劑之構成,五、古今量衡之比較及換算法。 6《肘後備急方》(台北,集文書局,六十七年元月)華陽陶隱居補闕肘後百一方序。 7《經史證類大觀本草》(台南,正言出版社,六十六年九月初版)下稱《大觀本》。 8 同注4。 9 注52條。 10 劉驊南《中國藥物學》(國立編譯館出版,正中書局印行,六十九年六月台初版)第二編第九章消炎與驅蟲藥類,第一節消炎作用,硼砂條,注曰:「既然性能消金,焉有垢膩積塊之不得消導哉。」同理,曾青能化金銅,焉有不能去腐肉之理。 11《中藥炮製法》(台北,啟業書局,七十二年元月三版)緒論、甲、炮製的定義及範圍。 12 繆仲淳《先醒齋醫學廣筆記》(台北,旋風出版社,六十三年七月初版)卷之四用藥凡例。 13《珍珠囊指掌補遺藥性賦》(台北,力行出版社,五十八年六月再版)蔬菜部酒條。 14《中醫名詞術語大辭典》(啟業書局,七十五年元月再版)第四類病因病理,二、病理,「熱深厥深」。 15《中醫名詞術語大辭典》第六類治則方藥,一治則,「寒因寒用」條。 16《中醫名詞術語大辭典》第六類、一治則,「寒因熱用」條。 17《武威漢代醫簡》(甘肅省博物館,武威縣文化館合編,文物出版社,以下稱《甲本》)簡五四號注。 18〈乙本〉釋文。 19《本草綱目》(中新書局有限公司出版,台北,德興書局發行,七十一年五月)卷一序例上,陶隱居名醫別錄合藥分劑法則。 20 同注5。 21〈乙本〉譯文。 22〈乙本〉譯文。 23 拙著〈「勿得傳」釋義〉,原載《簡牘學報》十一期,七十四年九月。 24《華佗神方》(利大出版社發行,台南,第一書局總經銷,七十二年十月)卷三。 25 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旋風出版社,六十七年元月)四期藥物,卷二龍骨解條。 26《醫學衷中參西錄》七期傷寒講義,卷一太陽病小青龍湯證(自擬從龍湯方附)。 27 李樹猷《現代中藥學》(台北,正中書局,六十二年二月台二版)第二篇各論──植物類中藥,第十四章種子類中藥,豆條。 28 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六十九年六月三版。 29〈乙本〉注五六條。 30 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七十年九月三版。 31〈乙本〉注五七條。 32〈乙本〉譯文。 33〈乙本〉注六四。 34 同注17。 35〈乙本〉注一二九條。 36《中醫名詞術語大辭典》第六類、二、外治及其他,靈藥條。 37 趙濂《醫門補要》(台北,五洲出版社,七十三年五月)卷上,用降藥條宜審條。 38《醫門補要》卷上,煉白降丹法;卷中,煉升藥法、降藥不痛配法、治外症浮腫不退膿水太多並久不收口法、外症提膿生肌法、升藥宜擇陳久者用、降藥尤直用陳久者諸條。 39《醫學衷中參西錄》,四期卷三大黃解條。 40 曹◆甫《金匱發微》(旋風出版社,六十二年元月初版)卷四,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治十八,大黃牡丹湯方條。 41 同注40。 42《甲本》釋文。 43《甲本》注曰:「席蟲」即「◆蟲」。 44《甲本》簡十一號注。 45 同注24。 46 卷十五:治折腕瘀血神方、治被擊有瘀神方、治墮傷瘀血神方。 47 同注19。 48 同注5。 49〈乙本〉譯文。 51《中國藥物學》第一篇概論,第三章,第三節中國藥物調製與加工。 52《金匱發微》卷三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黃耆芍藥桂枝苦酒湯方。 53 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六十五年十月再版。 54〈乙本〉譯文。 55《醫學衷中參西錄》四期卷一,石膏解條。 56《醫學衷中參西錄》四期卷三,生薑解條。 57《沈氏女科輯要》卷下十一節產後不能語條,張山雷箋正曰:「竹瀝亦以滑利墜痰為用,向來必與生薑自然汁相輔為劑,蓋嫌其寒涼而以薑為監制也。」按:《華佗神方》卷四「治吐嘔酸水神方」黑山梔配伍生薑汁,蓋亦其義。而同方或用黃蓮、吳茱萸,蓋亦互為監制。 58《金匱發微》卷二,肺痿肺癰欬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桔梗湯方條。 59《金匱發微》卷四,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治十八,王不留行散方條。     白水侯方試釋   筆者於武威漢代醫簡之研究,曾先後於《簡牘學報》十一期1發表〈西陲漢代醫簡方名考〉、〈武威漢代醫簡隨筆〉(內涵:「勿得傳」釋義、簡牘醫方之讀法、「治◆人膏藥方」試釋、七七號簡試釋、「治漡火涷方」試釋、白水侯方之藥味、「行◆」與「行解」同義、木牘九二號乙面「不令嫁女」)。於《史學集刊》十八期2發表〈武威漢代醫簡探微──治劑之法〉。又於《簡牘學報》十二期3發表〈武威漢代醫簡探微──治◆手足雍種方、金創方、服劑之法〉。   茲再探武威漢代醫簡中之「白水侯方」,以略窺漢代對男子七疾七傷之瞭解層次與用藥法度。       壹 牘文校釋   牘八四號甲面載:    白水侯所奏治男子有七疾方何謂七疾一曰陰寒二曰陰痿三曰苦衰四曰精失    五曰精少六曰橐下養濕◆不卒名曰七疾令人陰    [物]小橐下養濕[搔]之黃汁出◆行小便時難溺    □赤黃泔白[努]便赤膿餘酒◆苦[恿]膝脛寒手足熱    [且]煩臥不安床涓目泣出◆下常恿溫◆下溜旁急   陰痿,〈武威漢代醫簡研究〉4(以下簡稱〈乙本〉)翻譯為「陰痿」。   橐,《武威漢代醫簡》5以下簡稱《甲本》)注曰:指陰囊。   養濕,〈乙本〉翻譯為「癢濕」。   [物],《甲本》、〈乙本〉皆未釋。   [搔],《甲本》釋為「盈」,〈乙本〉釋為「搔」。〈乙本〉為勝。   [努],《甲本》、〈乙本〉皆未釋。   ◆行小便時難溺□赤黃泔白[努]便赤膿餘[酒],〈乙本〉斷為「◆行小便時難溺。□赤黃泔白□便。赤膿餘。酒」按:斷為「◆行,小便時難,溺□赤黃泔白,[努]便赤膿,餘[酒]」或可備一說。   [恿],《甲本》簡一二號注:即「痛」字的異體。   恿溫◆,恿溫恿溫也。「 」,為簡牘本典籍中常見之重文號,位於所重文字右下方,其義有單字而重者、複詞而重者及成句而重者之不同,其中以單字而重者最為常見6。   下溜旁急,《甲本》注:「下溜」,《靈樞.口問篇》稱:「胃中空則宗脈虛,虛則下 溜。」「旁急」即「膀急」。「下溜旁急」,應是指小便頻急之意。   同牘乙面載:    □[蘇]□□□□□陰◆有病如此名為少◆何已□□□尚□    □伏下◆已汻□孫□內傷◆    其坐[則][應]中◆見□□□驚[駭]□酒大樂久坐不起□便不◆    有病如此終古毋子治之方活樓根十分天雄五分牛膝四分續斷四分[杜][仲]五分    昌蒲二分凡六物皆并冶合和以方寸匕一為後飯◆久病者卅日平復百日毋疾    [苦]建威耿將軍方良禁千金不傳也   少◆,《甲本》、〈乙本〉皆作「少傷」。待考。   汻,狂貌或失意貌7。   [駭],《甲本》、〈乙本〉皆未釋。   毋,《甲本》注即「旡」。按:無也。   活樓根,《甲本》注:「活」用作「栝」,「栝樓根」即「天花粉」。   分,裁分之分,即等分之義8。   [杜][仲],《甲本》、〈乙本〉皆未釋。   良禁千金不傳也,《甲本》注:「意謂該方是良方、禁方,祕不外傳。系舊社會習見的自私保守思想。」按:古人尊祕古籍,祕而不輕傳,非私而自秘不傳也9。   牘八五號甲面載:    ◆分人◆一分[煩][之]□焦一□□二分□一分凡八     [物]治[合]□以溫酒飲方寸匕一日三飲之呂    功君方有農者自為□□□□□□□□□出有血不得為農粲治東海白水    侯所奏方治男子有七疾及七傷何謂七傷一曰陰寒二曰陰◆三曰陰衰四曰橐下   ◆,《甲本》釋為「髮」;〈乙本〉釋為「髟」,譯為「髮」。   以,《甲本》未釋。   農,膿也10。   ●,乃簡牘章句號11。《甲本》注:右牘標號粲以上為另方的殘文,因牘殘損,無從考。標號以下為白水侯方,尾部亦因牘殘有缺文。此牘與前牘同為白水侯方。   同牘乙面載:    濕而養黃汁出辛恿五曰小便有餘六曰莖中恿如林狀七曰精自出空居獨怒臨    事不起◆死玉門中意常欲得婦人甚者更而苔輕重時復中恿下弱旁光此病名    曰[內][傷]□桔梗十分牛膝續斷方風遠志杜仲赤石脂山朱臾柏實各四分肉從容天雄署     與◆    ◆[凡][十]五物皆并冶[合]□   辛,《甲本》釋為「辛」,〈乙本〉釋為「卒」。按:釋為「辛」較妥。   林,《甲本》注:即「淋」。《玉篇》:「小便難也」。   玉門,《甲本》注:即產門。   甚者,《甲本》釋為「日甚者」。   苔,〈乙本〉釋為「莒」。   弱,《甲本》注:即「溺」字。   旁光,《甲本》注:即「膀胱」。   方風,防風也12。   山朱臾,〈乙本〉翻譯為「山茱萸」。   柏實,《甲本》注引《千金翼方》(卷十二,養性服餌第二)「周白水侯散」作「柏子人」。   肉從容,《甲本》注:即「肉蓯蓉」。   署與,《甲本》注:即「薯豫」,亦作薯蕷。   ◆,《甲本》注:即「蛇」字。又《甲本》注引《千金翼方》「周白水侯散」作「蛇床子」。       貳 七疾與七傷   白水侯其人,牘八五號《甲本》注曰:「考《千金翼方》(卷十二,養性服餌第二)記有﹃周白水侯散﹄,似是以白水侯為周人。其方主治心虛,勞損等病。全方共藥物二十四味。此牘中所存藥物,除薯豫、山茱萸外,其餘均見于該方,惟柏實作柏子人;蛇□作蛇床子。又:《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九有﹃黃帝問五勞七傷于高陽負﹄一文,文中所論﹃七傷﹄的名稱和病候,均與牘文相似。文后所附醫方為﹃石葦丸﹄方,據北宋林億等注,亦為白水侯方。方中共藥物十九味,其中有十三味與牘中殘存的藥名完全吻合(唯﹃蛇□﹄作﹃蛇床子﹄)。唐代的《崔氏方》中也載有該方。藥名互有出入。由此可見白水侯方在古代應用頗廣,而且流傳久遠,成為後世廣為傳抄的古方。   一方之所以能廣被流傳,其先決條件必須治驗得到信任,白水侯方歷久不衰,必一良方,而白水侯其人,蓋亦聖賢者也。又傳此方者,牘載「建威耿將軍」,其人待考,惟其薪傳之功亦不可泯。   「七疾」之名,後世闕如,而賴白水侯方存之,牘八五號《甲本》注曰:「前牘(按:牘八四號)論﹃七疾﹄,此牘重點論﹃七傷﹄,但內容大同小異。或謂七疾即七傷。此牘在列述病症后,歸結為﹃此病名曰內傷﹄系指勞損衰弱之症。」「七疾」為「七傷」之同義詞,殆無疑義。   七傷,後世有二義,一指七種勞傷的病因,《諸病源侯論.虛勞侯》載:一曰大飽傷脾;二曰大怒氣逆傷肝;三曰強力舉重,久坐濕地傷腎;四曰形寒,寒飲傷肺;五曰憂愁思慮傷心;六曰風雨寒暑傷形;七曰大恐懼不節傷志。二指賢氣虧損的七個症狀,《諸病源侯論‧虛勞候》載:一曰陰寒;二曰陰萎;三曰◆急;四曰精連連(精易滑出);五曰精少,陰下濕;六曰精清(精氣清冷,精液稀薄);七曰小便苦數,臨事不卒(小便頻數,淋瀝不清或尿中斷)。13第二義與白水侯方之七傷近似,蓋為「七傷」之原義。又七傷蓋多指腎病,而「七」亦未可盡腎病之候,惲鐵樵《風勞鼓病論.卷二粲五癆六疾七傷》14註:「五癆」15七傷既為駢舉之名詞,五癆分隸五藏,七傷何以專說腎病,抑腎病亦不止如所舉七者,是七傷之說較六極尤無理緻。」五癆六極16七傷,駢舉之詞,不可拘泥也。惲氏之說頗清新可喜,其為大家,蓋有以也。   據牘文所載七傷之證候,蓋為腎氣虧損之虛勞證,而一般人常謂腎病為「下消」。「下消」又稱「腎消」17亦曰「內消」18其實,七傷之腎病與下消之腎病,其證雖有些相似,如精走19、多尿小便如膏20等,惟七傷之病因乃腎氣虧損,即腎陽虧損,陽虛而生外寒21。下消乃腎陰虧損,陰虛而生內熱22此則其相異處,陰陽寒熱不可不辨。又陰陽互根23,所以一方有病常相互牽動,而「陰損及陽」24、「陽損及陰」25。 此又不可不察。又病至於此,陰陽互見,不可截然分明26。故其治,陰陽兼顧也。此由其藥味配伍可得印證,容下節述論之。   表列牘八四號七疾,牘八五號、《諸病源候論》27、《千金要方》28、《外台秘要》29、《醫學入門》30、《醫宗金鑑》31七傷於後,以略窺其沿襲梗概。 牘八四號 牘八五號 《諸病源候論》 《千金要方》 《外台秘要》 《醫學 入門》 《醫宗金鑑》 備考 陰寒一 陰寒一 陰寒一 陰寒一 陰寒一 q 陰◆二 陰◆二 陰萎二 陰消四 陰痿行事不遂七 陰痿◆ 苦衰三 陰衰三 陰衰一 陰衰二32 精失四 精自出七 精連連四 精自出七 精漏四 夜夢陰人七 《千金要 方》:六曰腰(下註:一作◆)脅苦痛。七曰膝厥痛冷不欲行,骨熱遠視淚出,口 乾腹中鳴,時有熱,小便淋瀝,莖中痛或精自出。《醫宗金鑑》:七曰夜夢陰人,其人小便赤熱或如針刺33 精少五 精少五、精清六 精清二、精少三 精清三、精少四 精少五 、精清六 精寒二、精清三、精少四 橐下養濕◆六 橐下濕而養黃汁出辛恿四 陰下濕五 囊下濕五 陰汗 一34陰下濕癢五 囊下濕癢五 ◆不卒 小便有餘五莖中恿如林狀六 裡急三小便苦數臨事不卒七 腰( 胸)脅苦痛六膝厥痛冷不欲行,骨熱遠視淚出,口乾腹中鳴,時有熱,小便淋瀝莖中痛 七 小便數少六 裡急三、小便數七 小便澀數六其人小便赤熱或如針刺◆七 據上表,牘八五號無「精少」;《諸病源候論》無「陰衰」,而多「精清」;《千金要方》少「陰寒」;《外台秘要》少「精失」;《醫學入門》少「陰衰」、「橐下養濕」;《醫宗金鑑》少「陰痿」、「陰衰」,多「精寒」。「精寒」義與「精清」、「精少」近35牘八四號「◆不卒」,觀其文義蓋與牘八五號「小便有餘」、「莖中恿如林狀」,《諸病源候論》「裡急」、「小便苦數臨事不卒」近似。   七傷之證,各家詞文雖不盡相同,但其義皆無出牘八四號所載者,其沿襲之一斑可略見之。又《醫宗金鑑》以為「陰寒」之「寒」字,當是「虛」字,乃傳寫之◆36今由牘文「陰寒」之載,知《醫宗金鑑》之說臆也。       參 藥味與方義   腎氣虧損,真陽不足,腎功能衰竭故前陰寒37陰痿、苦衰。而陽損及陰,陰虛不能內守,故精失,精自出38腎藏精而主骨,精虛則腎虛,腎虛則骨弱,兩腿酸削不能行動39。又陽不攝陰,衛氣不守,營氣從之,故橐下癢濕40。又腎陽不足,不能溫化水液,故裡急腹痛41。小便不利,臨事不足、痛如淋狀42。   牘八四號曰「有病如此名為少◆」,八五號曰「此病名曰內傷」;少◆待考;肉傷,即人體氣血臟腑經絡受傷,又稱「內損」43而有病如此,如牘八四號所載,其結果是「終古毋子」。終古毋子是果,而其因則為內虧。而此病之治療則不易,蓋一藏不平,諸經皆閉44故其辨證施治必須是整體性的45。《醫學入門》曰:虛損皆由水火不相濟,但以調和心腎為主,兼補脾胃,則飲食加而精神氣血自生矣46。   表列牘八四號、八五號與《千金翼方》「周白水侯散」47。《備急千金要方》「石韋丸」48以及「崔氏方」49等之藥味如後,以略窺其用藥配伍。 牘八四號 牘八五號 白水侯散 石韋丸 崔氏方 備考 活樓根 * * * 天雄 * * * * * 牛膝 * * * * * 續斷 * * * * * 杜仲 * * * * * 昌蒲 * * * 桔梗 * * * 方風 * * * * 遠志 * * * * 赤石脂 * * * * 山朱臾 * * * 柏實 * * * 肉從容 * * * * 署與 * * 蛇床子 * * * * 白朮 * 桂心 * 人參 * 乾薑 * 椒 * 茯苓 * * 附子 * 乾地黃 * 石斛 * 牡蠣 * 石韋 * * * 鍾乳 * 細辛 * * * 礜石 * 澤瀉 * 牘八四號、八五號共載藥十五味。八四號所載者,「崔氏方」皆有;而惟昌蒲未見於「周白水侯散」、活樓根未見於「石韋丸」。八五號所載者,「石韋丸」皆有;而山朱臾、柏實、署與,「周白水侯散」無;桔梗、署與,「崔氏方」無。又八四號、八五號所載十五味藥物,則不出「周白水侯散」與「石韋丸」所載者。「崔氏方」之藥味,亦為「周白水侯散」與「石韋丸」所包括。   同一白水侯方,而藥味多寡不一,此除時、空之因素外,隨症加減,因症制宜,是一個恰當的解釋。以下試就八四號、八五號所載藥味,說明「白水侯方」之方義。   此病腎陽虧損,治當甘溫扶陽50所謂益火之原,以消陰翳者也51。天雄52、杜仲53、肉從容54、牛膝55、續斷56、蛇床子57之用是也。   善於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陰陽兩補58。所謂壯水之主,以鎮陽光者也59。山朱臾60、署與61、牛膝、續斷、肉從容之用是也。   五臟虛損,應注重脾腎62。虛勞病後期,脾腎症狀往往先後出現,補益脾腎乃為要務63所謂「後天之治本血氣,先天之治法陰陽」者也64脾胃健運,則營養增加,氣血自生,營衛和調,而偏寒偏熱之症狀自然消失65。署與、赤石脂66之用是也。   腎陰虛,陰不潛陽,神不寧,氣不固,精不藏,心腎不交也67。遠志68、昌蒲69、柏實之用是也。   子病盜母氣71,癆病殆無有不咳者72理氣潤肺之藥不可缺。桔梗73之用是也。   母病及子74,肝氣橫恣,相火浮越,少陽之火不可不收。山朱臾、柏實之用是也。   腎陰虧損,虛熱兼見,署與、柏實、活樓根75之用是也。   臨事不卒,小便如淋,治淋疼,通利小便,牛膝之用是也。   內傷氣血虛損,易為病邪所侵,故補正之中,不忘驅邪76,而風為百病之長77,防風之用是也。   綜觀白水侯方之用藥,陰陽兩補,五臟兼治,扶正不忘驅邪;其與俗醫之廣佈筌蹄,冀得一獲者,不可同日而語78。       肆 結 語   武威漢代醫簡「白水侯方」之載,足證《千金翼方》「周白水侯散」之承襲有自;而是方流傳久遠,蓋一良方也;白水侯之制方,耿將軍、孫真人、崔氏之薪傳,其濟世活人之德,萬世不泯。   「少◆」、「七疾」之名,賴白水侯方而存之,此又武威漢代醫簡第一手史料之珍貴可喜者。又後世七傷之說蓋無出白水侯方者;而《醫宗金鑑》改「陰寒」為「陰虛」,畫蛇也。   至其用藥,陰陽兩補,五臟兼治,寓驅邪於扶正,義理舒暢,無滯礙之處;《千金翼方》「周白水侯散」、《備急千金要方》「石韋丸」以及「崔氏方」蓋亦根據此方加減而成者;而後世之治虛損者,亦不離此規範也。 1 簡牘學會,七十四年九月出版。 2 歷史學會,七十五年七月出版。 3 七十五年九月出版。 4 赤崛昭〈武威漢代醫簡研究〉,《東方學報》第五十冊,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昭和五十三年二月,以下簡稱〈乙本〉。 5 甘肅省博物館、武威縣文化館合編,文物出版社,以下簡稱《甲本》。 6 馬先醒師《簡牘學要義》(簡牘學會,六十九年)簡牘文學之版式與標點符號。 7《康熙字典》,巳集上,水部,「汻」。 8《流沙墜簡》(《羅雪堂先生全集續編》第七冊,台北市,文華出版公司,五十八年七月一版)小學術數方技書考釋,方技類,醫方條。 9 拙著〈「勿得傳」釋義〉,原載《簡牘學報》十一期。 10《甲本》牘八二號乙面註。 11 同註6。 12《甲本》簡八號註。 13《中醫名詞術語大辭典》(台北市,啟業書局,七十五年元月再版,以下簡稱《醫辭》)第四類病因病理,一、病因,七傷條。 14 附於《金匱翼方選按》(台北,大方出版社,七十一年元月出版)之後。 15 指心勞、肝勞、脾勞、肺勞、腎勞等五臟勞損的疾病,或指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等五類因勞逸不當而引起的損傷。參見《醫辭》第四類:一病因,五勞、五勞所傷條。 16 指血極、筋極、肉極、氣極、骨極、精極等六種勞傷虛損的病證。參見《醫辭》第八類內兒科病症,二、雜病,六極條。 17《醫辭》第八類,二、雜病,下消條。 18《三因方》(台北縣,旋風出版社,六十二年一月初版)卷十,三消脈症條。 19《葉天士醫案存真》(旋風出版社,六十八年五月出版)遺精條。 20 同註17。 21《醫辭》第四類,二、病理,陽虛則外寒條。 22《醫辭》第四類,二、病理,陰虛則內熱條。 23《醫辭》第一類陰陽五行,一、陰陽,陰陽互根條。 24《醫辭》第一類,一、陰陽,陰損及陽條 25《醫辭》第一類,一、陰陽,陽損及陰條。 26《風勞鼓病論》卷二虛勞條惲鐵樵註 27《諸病源候論》(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七十年九月三版)卷三,虛勞候條 28《千金要方》(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六十九年五月三版)卷十九,補腎第八,黃帝問五勞七傷於高陽負條。 29《外台秘要》(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六十五年十月再版)卷十七,素女經四季補益方七首條。 30 引自惲鐵樵《風勞鼓病論》卷二,五勞六極七傷條。 31 同註30。 32 參見〈乙本〉注二一七條。 33 同註30。 34〈乙本〉注二一五條,以為「陰汗」即「陰寒」。 35《金匱要略精義》(台北市,文光圖書有限公司,七十二年四月再版)血痺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七、男子脈浮弱而澀,為無子,精氣清冷條釋義。]。 36《醫宗金鑑》(台北市,大中國圖書公司,七十一年四月再版)卷二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註上,血痺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勞之為病,其脈浮大,手足煩,春夏劇,秋冬瘥,陰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條按云。 37《金匱要略精義》,血痺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六、勞之為病,其脈浮大,手足煩,春夏劇,秋冬瘥,陰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條詞解1陰寒。 38《金匱要略精義》,血痺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八、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髮落,脈極虛芤遲,為清穀,亡血,失精條釋義。 39《金匱要略精義》,血痺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六、詞解2酸削條及釋義。 40 曹穎甫《金匱發微》(旋風出版社,六十二年一月初版)卷二,血痺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男子平人脈虛弱細微者,喜盜汗也條註。按:索下癢濕,蓋亦盜汗之屬。 41《醫宗金鑒》卷二,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註上,血痺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虛勞裡急諸不足,黃耆建中湯主之條,集註引魏荔彤曰:此言裡急,非單指裡急之謂也,乃虛勞諸不足腹痛之謂也。 42《金匱要略精義》,血痺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五、男子脈虛沈弦,無寒熱,短氣裡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時目瞑,兼衄,少腹滿,此為勞使之然條釋義。 43《中醫傷科學》(啟業書局,七十一年九月三版)上篇第二章損傷的分類與辨症,第一節損傷的分類,內傷條。 44《三因方》卷九,癲癇敘論條。 45《急腹症證治》(啟業書局,七十二年九月再版)第一章中醫治療急腹症。 46《風勞鼓病論》卷二,諸名家議論條,惲鐵樵引《入門》說。 47《千金翼方》(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六十九年六月三版)卷十二,養性服餌第二 48 同註28。 49《千金要方》石韋丸,林憶等注。 50《金匱要略精義》血痺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結語條。 51《風勞鼓病論》卷二,虛勞條 52《本經.卷十.天雄》(錄自《經史證類大觀本草》,台南正言出版社,六十六年九月初版,下同):「味辛,溫,主大風寒濕痺,歷節痛、拘攣緩急,破積聚邪氣,金創,強節骨,輕身健行,一名白幕。」 53《本經.卷十二.杜仲》:「味辛,平,主腰脊痛,補中,益精氣,堅筋骨,強志,除陰下癢濕,小便餘瀝,久服輕身,耐老,一名思仙。」 54《本經.卷七.肉從容》:「味甘,微溫,主五勞七傷,補中,除莖中寒熱痛,養五藏強陰益精氣,多子,婦人癥癖,久服輕身。」 55《本經.卷六.牛膝》:「味苦,平,主寒濕痿痺,四肢拘攣,膝痛不可屈伸,逐血氣,傷熱火爛,墮胎,久服輕身耐老,一名百倍。」 56《本經.卷七.續斷》:「味苦,微溫,主傷寒,補不足,全瘡癰傷折跌,續筋骨,婦人乳難,久服益氣力,一名龍豆,一名屬折。」 57《本經.卷七.蛇床子》:「味苦辛甘,平,主婦人陰中腫痛,男子陰痿濕癢,除痺氣,利關節,癲癇惡瘡,久服輕身,一名蛇粟,一名蛇米。」 58 孫伯玉《方劑學》(國立編譯館出版,正中書局印行,六十九年八月台初版)下篇方劑各論,第八章補益劑,貳、補陽,金匱腎氣丸條 59 同註51。 60《本經.卷十三.山茱萸》:「味酸,平,主心下邪氣,寒熱,溫中,逐寒濕痺,去三蟲,久服輕身,一名蜀棗。」 61《本經.卷六.署預》:「味甘,溫,主傷中,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久服耳目聰明,輕身不飢,延年,一名山芋。」 62 同註50。 63《金匱要略精義》血痺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十一、脈沈小遲,名脫氣,其人疾行則喘喝,手足逆寒,腹滿甚則,溏泄,食不消化也條釋義。 64《醫宗金鑑》卷四,編輯雜病心法要訣,虛勞治法條。 65《金匱要略精義》血痺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十三、虛勞裡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乾口燥,小建中湯主之條釋義。 66《本經.卷三.五色石脂》:「青石、赤石、黃石、白石、黑石脂等,味甘,平,主黃疸,洩痢腸澼膿血,陰蝕下血赤白,邪氣,癰腫疽痔惡瘡頭瘍疥瘙,久服補髓益氣,肥健不飢,輕身延年,五石脂各隨五色補五藏。」孫星衍輯《神農本草經》(台中,昭人出版社,六十六年十月十日出版)五色石脂條注曰:「案吳普引神農甘云云五石脂各有條,後世各為一條也。范子計然云赤石脂出河東,赤色者善。列僊傳云赤須子好食石脂。」《本經.卷三.赤石脂》:「味甘酸辛,大溫,無毒,主養心氣,明目益精,療腹痛洩澼下痢赤白,小便利及癰疽瘡痔,女子崩中漏下,產難胞衣不出,久服補髓好顏色,益智,不飢,輕身延年,生濟南射陽及太山之陰,採無時。」 67《醫方集解》(昭人出版社,六十八年三月二十九日修正版)補養之劑,還少丹條。又參見《醫辭》第四類二、病理、「心腎不交」條。 68《本經.卷六.遠志》:「味甘,溫,主欬逆,傷中,補不足,除邪氣,利九竅,益智慧,耳目聰明,不忘,強志,倍力,久服輕身不老,葉名小草,一名棘菀,一名葽繞,一名細草。」 69《本經.卷六.昌蒲》:「味辛,溫,主風寒濕痺,欬逆上氣,開心孔,補五藏,通九竅,明耳目,出音聲,久服輕身,不忘,不迷惑,延年,一名昌陽。」 70《本經.卷十二.柏實》:「味甘,平,主驚悸,安五藏,益氣,除風濕痺,久服令人潤澤美色,耳目聰明,不飢不老,輕身,延年。」 71《醫辭》第一類陰陽五行,二、五行,「子盜母氣」條 72 同註51。 73《本經.卷十.桔梗》:「味辛,微溫,主胸脅痛如刀刺,腹滿腸鳴,幽幽,驚恐悸氣」。 74《醫辭》第一類,二、五行,「母病及子」條。 75《本經.卷八.活樓根》:「味苦,寒,主消渴身熱,煩滿大熱,補虛安中,續絕傷,一名地樓。」 76《金匱要略精義》血痺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十六、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薯蕷丸主之條釋義。 77《醫辭》,第四類、一、病因,風為百病之長條。 78《日知錄》(台灣商務印書館,六十七年六月台一版)卷五,醫師條曰:「今人不能別脈,莫識病源,以情臆度,多安藥味,譬之於獵,未知兔所,多發人馬,空地遮圍,冀有一人獲之,術亦疏矣。」     白水侯方之藥味   木牘八四號載白水侯方藥味:活樓根、天雄、牛膝、續斷、杜仲、昌蒲。   活,《武威漢代醫簡》釋為「栝」。杜仲,《武威漢代醫簡》、〈武威漢代醫簡研究〉皆未釋。   木牘八五號載白水侯方藥味:桔梗、牛膝、續斷、方風、遠志、杜仲、赤石脂、山朱臾、柏實、肉從容、天雄、署與、◆。   《武威漢代醫簡》注曰:「此牘與前牘同為白水侯方。考《千金翼方》(卷十二,養性服餌第二)記有﹃周白水侯散﹄,似是以白水侯為周人。其方主治心虛、勞損等病。全方共藥物二十四味(按:遠志、白朮、桂心、人參、乾薑、續斷、杜仲、椒、天雄、茯苓、蛇床子、附子、防風、乾地黃、石斛、肉蓯容、栝樓根、牡蠣、石韋、鍾乳、赤石脂、桔梗、細辛、牛膝),此牘中所存藥物,除薯豫、山茱萸外,其餘均見于該方,惟柏實作柏子人;蛇□作蛇床子。又:《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九有﹃黃帝問五勞七傷于高陽負﹄一文,文中所論﹃七傷﹄的名稱和病候,均與牘文相似。文後所附醫方為﹃石韋丸﹄方,據北未林億等注,亦為白水侯方。方中共藥物十九味(按:石韋、蛇床子、肉蓯蓉、山茱萸、細辛、礜石、遠志、茯苓、澤瀉、柏子人、昌蒲、杜仲、桔梗、天雄、牛膝、續斷、署預、赤石脂、防風),其中有十三味與牘中殘存的藥名完全吻合(唯「蛇□」作「蛇床子」)。」   八四號所載藥味,唯昌蒲未見於《千金翼方.周白水侯散》。栝樓根未見於《千金要方.石韋丸》。八四號、八五號所載白水侯方藥味,為周白水侯散與石韋丸所包含也。     七傷   王新華《中醫歷代醫論選》(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一九八三年三月一版)第四章,第三節內傷病因,勞傷論條,引《醫醇賸義》:「七傷者,《金匱》謂食傷、憂傷、飲食傷、房室傷、飢傷、勞傷、經絡營衛氣傷。是言此七者,皆是內傷,所以成虛勞之故。後人妄謂陰寒、陰痿、裡急、精速、精少等為七傷,則專主腎臟而言。豈有五臟之勞,專歸一臟之理?」   費伯雄氏所謂之後人,蓋指《諸病源候論》、《千金要方》、《外台秘要》、《醫學入門》、《醫宗金鑑》……等之作者。惟據《武威漢代醫簡》牘八四號甲面載「何謂七疾一曰陰寒二曰陰◆三曰苦衰四曰精失五曰精少六曰橐下養濕□不卒名曰七疾」,牘八五號甲乙面載「何謂七傷一曰陰寒二曰陰◆三曰陰衰四曰橐下濕而養黃汁出辛恿五曰小便有餘六曰莖中恿如林狀七曰精自出」,知上述《諸病源候論》諸書之說亦有所據也。又中國醫學向將先天之本屬腎,七傷專主腎臟,不亦宜乎!(七傷之論,請參閱拙著〈白水侯方試釋〉,原載《簡牘學報》十三期)     治久欬上氣喉中如百蟲鳴狀卅歲以上方試釋   武威漢代醫簡第一類簡三、四、五號簡載:    ‧治久欬上氣喉中如百虫鳴狀卅歲以上方前胡桔梗蜀椒各二分桂烏    喙薑各一分凡六物治合和丸以白密大如嬰桃晝夜含三丸消    咽其汁甚良   簡文與木牘七九號所載雷同,木牘七九號載:    治久◆上氣喉中如百虫鳴狀卅歲以上方茈胡枯梗蜀椒各二分桂烏喙薑各一分凡六物    皆治合和丸白密大如嬰桃晝夜含三丸稍咽之甚良 此牘系單面書寫,內容與簡三、四、五號基本相同。唯牘文稱「稍咽之甚良」,簡文作「消咽其汁甚良」;牘文「枯梗」即簡文「桔梗」1;牘文「◆」,簡文作「欬」;牘文「皆冶合和丸白密」,簡文作「冶合和丸以白密」。   此方所治(1)久欬上氣(2)喉中如百蟲鳴狀(3)卅歲以上。上氣即氣逆上喘2蓋久咳腎不納氣3故氣逆上喘。喉中如百蟲鳴狀,乃形容哮喘聲,張仲景《金匱要略》有:「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4卅歲以上者,其義有二,一指年歲卅以上者,一指久病卅年以上者。   此方所用藥味有六:茈胡(即柴胡5)、桔梗、蜀椒、桂、烏喙(蓋即草鳥頭6)、薑。將此六味先研為細末7合和,再用白密製成丸。白密即白蜜8生蜜也9。為一優質的蜂蜜10。丸大如嬰桃,嬰即櫻11。此方用丸,丸,緩也,蓋久欬不能速去其病,故用丸舒緩而治之矣12。   簡中藥物的分量,如一分、二分等,是等分的意思13。蓋漢以前,兩以下但云銖,不云錢與分也14。即「諸藥斤兩多少皆同爾,多是丸散用之」15。   據此方所主治症候,及其所用藥物多屬辛溫,知乃治冷哮寒飲咳喘之症,蓋風寒外襲,水飲內發,內外合邪,閉塞肺氣,以致咳嗽喘急,喉中痰聲漉漉16,肺氣閉塞,即汗孔閉塞,肺為排炭吸氧之臟器,皮毛汗孔之排炭工作有助於肺,故汗孔閉塞,增加肺的負擔,肺必壅塞而為喘17,治當袪寒解表,溫肺止咳18。   此方蜀椒19、桂20、烏喙21、薑22皆可溫中,豁寒痰治欬逆。桔梗宣肺治痰壅喘促23。因久欬◆痛,故用柴胡袪痰開鬱24。   此方似亦可烏喙、附子並用,蓋久欬腎不納氣,實亦心臟短氣之候,不盡屬腎,用附子可強心也25。 1《武威漢代醫簡》(甘肅省博物館、武威縣文化館合編,文物出版社,以下簡稱《武醫》)木牘七九號註解。 2《武醫》簡三~五號註。 3《醫學心悟》(台北,旋風出版社,六十二年十一月再版)卷三咳嗽條,吳海峰教授批註。 4 同註2。 5 同註2。 6 參見拙著〈居延漢簡中之醫簡試釋〉(即〈居延漢代醫簡之證、方、藥值再探〉,原載《簡牘學報》十一期,七十四年九月)貳、釋方條。 7 參見拙著〈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之劑型〉(《史學集刊》第二十期,七十七年五月出版)壹、散劑條。 8 同註2。 9 劉驊南《中國藥物學》(國立編譯館出版,正中書局印行,六十九年六月台初版)第二章祛痰鎮咳藥類,第一節清潤氣管,蜂蜜條。 10《中草藥製法》(台北啟業書局,七十年十二月初版)第三章中草藥製劑的操作方法,第八節丸劑,一、丸劑的製法,◆蜜丸“煉蜜條。 11 同註2。 12《珍珠囊指掌補遺藥性賦》(台北力行書局,五十八年六月再版)用藥須知,用藥丸散條。 13 同註2。 14《流沙墜簡》小學術數方技書考釋,方技類,醫方條。 15《本草綱目》卷一序例上陶隱居名醫別錄合藥分劑法則。 16《金匱要略精義》(台北文光圖書有限公司,七十二年四月再版)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并治第七,六、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干麻黃湯主之條,釋義。 17《醫學心悟》卷二太陽經症,喘條,吳海峰教授批註。 18 同註16。 19《本經》(大觀本,台南正言出版社,六十六年九月初版,下同):「蜀椒味辛溫,主邪氣欬逆,溫中逐骨節皮膚死肌寒濕痺痛,下氣,久服之頭不白,輕身增年。」 20《本經》:「牡桂味辛溫,主上氣欬逆,結氣喉痺,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久服通神,輕身不老。」「菌桂味辛溫,主百病養精神,和顏色,為諸藥先聘通使,久服輕身不老,面生光華,媚好常如童子。」 21《本經》:「烏頭味辛溫,主中風惡風洗洗出汗,除寒濕痺,欬逆上氣,破積聚寒熱,其汁煎之名射罔,殺禽獸。一名奚毒,一名即子,一名烏喙。」漢代醫簡之「烏喙」,即《本經》之「烏頭」,亦即汪訒庵《本草備要》之「草烏頭」。 22《本經》:「乾薑味辛溫,主胸滿欬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痺,腸澼下痢,生者尤良。」 23《本草備要》卷一桔梗條。 24 柴胡根含有「皂素」(Saponin)O‧五%。可為祛痰劑。參見李樹猷《現代中藥學》(台北正中書局,六十二年二月台二版)第二章三、皂素條及第十章第二節柴胡條。 25 同註3。又第一類簡六、四二號簡治「傷寒逐風」皆烏喙附子並用,可借鑑也。     治人膏藥方試釋   武威漢代醫簡「治人膏藥方」,乃醫聖張仲景以前,漢代婦科方味之第一手史料。由此方可略窺當時婦科之醫療水平。木牘八八號甲面載:           [樓]三升  當歸十分 白茞四分           付子卅枚 甘草七分    治人膏藥方          弓窮十分 ◆草二束              凡七物以鸐膊高舍之 八八號乙面載:           [樓]三升  甘草七分 凡七物以鸐膊高之           付子卅枚 莫草二分    治人膏藥方          弓窮十枚 白茞四分            當歸十分      之之□凡六物合後曰   此牘上端以單行大字標題,曰「治人膏藥方」;其下將藥味分段分行橫列,眉目清礎,為後世處方格式之典範。又其讀法,上段由上而下,由右而左讀完,再讀下段,也是由上而下,由右而左,依此類推,如此藥味之次序,甲乙兩面都一樣,而不致混浠。   高,《武威漢代醫簡》(以下簡稱《甲本》)釋為膏。   ,《甲本》釋為婦。赤堀昭〈武威漢代醫簡研究〉(《東方學報》第五十冊,以下稱〈乙本〉)釋為奶,赤堀氏蓋據方中藥味而釋,以為與治療乳中婦人有關。釋為「奶」其義較狹隘,釋為「婦」可概括一切女科疾病。   樓,此字不清,《甲本》釋為樓,指栝樓。《神農本草經.栝樓根》曰:「味苦寒,主 消渴,身熱,煩滿大熱,補虛安中,續絕傷。」   付子,即附子(《甲本》一八號簡注釋)。《神農本草經.附子》曰:「味辛溫,主風 寒欬逆邪氣,溫中,金創,破癥堅積聚血瘕,寒溼踒躄,拘攣◆痛不能行步。」   弓窮,甲、乙本皆釋為「弓大◆」。大◆,蓋窮字之誤釋。穴字似大,身字似隻(按:複詞「隻身」,「隻」即「身」,此亦可備一說。);◆,邑也。◆,即窮(《說文.◆》)。《神農本草經.芎藭》曰:「味辛溫,主中風入腦頭痛,寒痺,筋攣緩急,金創,婦人血閉無子。」此牘弓窮以分、枚計,皆可也。而此「分」,乃裁分之分,即等分之義,蓋漢以前,兩以下但云銖,不云錢與分也(《流沙墜簡》小學術數方技書考釋);亦即諸藥斤兩多少相同,多是丸散用之(《本草綱目》引《名醫別錄》合藥分劑法則)。此處則膏用之。   當歸,《神農本草經》曰:「味甘溫,主欬逆上氣,溫瘧寒熱,洗在皮膚中,婦人漏下絕子,諸惡創瘍金創。」   甘草七分,赤堀氏作十分,《甲本》作七分。簡牘文字七、十常難辨認(見馬啟眾師〈簡牘文字中七、十、三、四、卅、◆等問題〉,簡牘社叢書之一)。據字形與用藥習慣(按:一劑中,甘草之用量常不是最多者),釋為七為是。《神農本草經.甘草》曰:「味甘平,主五藏六府寒熱邪寒,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創尰,解毒,久服輕身延年。」   ◆草,《甲本》釋為◆本。據此牘藥味配伍,釋為草蒿或較適當。《神農本草經.草蒿》曰:「味苦寒,主疥搔痂痒惡創,殺蝨,留熱在骨節間,明目,一名青蒿,一名方潰。」   白茞,《神農本草經》曰:「味辛溫,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閉陰腫,寒熱風頭◆目淚出,長肌膚。」   鸐膊,《甲本》曰:「從簡文看似是指和膏用的油脂之類;也可能是以藥膏攤于布帛之上裹用之意。」膊,《說文》曰薄脯。簡牘文字「尃」常與「專」通假,可釋為膞,《說文》曰切肉,此赤堀氏已論及。鸐,《廣韻》曰:「大首◆。」或可釋為首肉,如牛羊首之類(《經驗喉科紫珍集.喉疳》)。鸐膊,蓋為一種可以和藥的肉,與上列七種藥合為膏,可外敷,亦可內服。   之之□凡六物合後日,甲、乙本皆少釋一「□」;而甲本釋日為曰。這幾個字《甲本》以為是隨意書寫,與牘文無關係。   此牘所載七藥味,蓋為治乳癰而設。此七味多為脾、肝藥,補肝脾為治乳癰、乳岩之本。辛溫消散,以苦寒監制之,所謂辛溫苦寒合方,正副合厥證定例(《溫病條辨.中焦篇濕溫》)。惟當歸善行不可多服(《沈氏女科輯要.乳巖》張山雷箋正),而付子之量嫌太重,豈古人氣體俱厚,足堪猛劑(《時病論.附論粲古今醫書宜參考論》)。   此方內服亦可滋補乳汁,赤堀氏釋「」為「奶」,蓋據方義而釋。惟平素不調攝,產後乳汁短少,臨時服藥恐不易辦。又有病婦人不可乳兒,恐怕傳易幼兒,此古人早已洞悉,故釋為奶,其義較狹囿。   「治人膏藥方」蓋為後世治乳病諸方之祖。     「」即「婦」   武威漢代醫簡木牘八八號甲、乙面皆載有「治人膏藥方」。「」字,《武威漢代醫簡》(甘肅省博物館,武威縣文化館合編,文物出版社。以下稱《甲本》)釋為「婦」。赤堀昭〈武威漢代醫簡研究〉(《東方學報》第五十冊,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昭和五十三年二月。以下稱〈乙本〉)釋為「奶」。赤堀氏蓋掾方中藥味而釋,以為與治療乳中婦人有關。釋為「奶」其義較狹囿,釋為「婦」,可概括一切女科疾病。(參見拙著〈治人膏藥方試釋〉,原載《簡牘學報》十一期,民國七十四年九月)   馬雍〈讀雲夢秦簡《編年記》書後(《雲夢秦簡研究》,帛書出版社,一九八六年七月初版):「﹃嫗﹄字簡文作﹃﹄,金文中從﹃女﹄之字大多將﹃女﹄寫在右側,簡文此字的結構保留了古文遺意。」據此,「」字,古文或作「」,左「」為「阜」。「阜」、「婦」同為附有切,有韻,則「」、「婦」通。   武威漢代醫簡六五號載:「人乳餘」。《甲本》釋為婦人產後雜病。案:乳,產也。(《呂氏春秋》卷六音初,高誘注)乳餘,《甲本》引《名醫別錄》紫葳條「產乳餘疾」、秦椒條「產後餘疾」,皆可通。「人乳餘」即「婦人乳餘」,義勝「奶人乳餘」。     治漡火涷方試釋   木牘八七號乙面載:    治漡火涷方煩松羅冶以傅之良甚   《武威漢代醫簡》釋「漡」為「湯」;釋「漡火涷」為「燙傷」;釋「煩」為「碎」;釋「傅」為「敷」。按:「漡火涷」或可釋為「燙傷、火傷,可以水或藥涷之」。漢時有水攻法(柯琴《傷寒論註疏.五苓散證》),涷或亦水攻法之一。後世方書則禁以冷水療湯火傷,以為火瘡得冷,熱氣更深轉入骨,壞人筋骨難差。(《千金要方.火瘡》)   松,《武威漢代醫簡》、〈武威漢代醫簡研究〉皆未釋。《神農本草經.松羅》曰:「味苦平,主瞋怒、邪氣、止虛汗、頭風、女子陰寒,腫病,一名女蘿。」     七七號簡試釋   第二類簡七七號載:    ◆大黃四兩消石二兩人參方風細辛各一兩肥棗五   大黃,《武威漢代醫簡》、〈武威漢代醫簡研究〉皆未釋。   方風,《武威漢代醫簡》釋為「防風」(第一類簡八號簡注釋)。   五,〈武威漢代醫簡研究〉釋為「五個」。   此方蓋治傷寒陽明證,大黃消石治邪在中下二焦(《湯頭歌訣.調胃承氣湯》胡批);防風細辛驅風邪(《神農本草經》);加人參肥棗,下中有補也。又此方主下,故大黃消石分兩較多。     「勿得傳」釋義   武威漢代醫簡中常見「勿得傳」(六七號),「禁千金不傳也」(八四號乙面),「禁不傳」(七四號)、「勿傳也」(五三、五四、六二號)、「勿忘傳也」(三四號)等,以不相傳諄諄告誡。《武威漢代醫簡》(甘肅省博物館、武威縣文化館合編)以為這種現象是「封建社會的一種保守落後思想」(見其出版說明),「舊社會習見的自私保守思想」(八四號乙面注釋)。其實,武威漢代醫簡所載「勿得傳」,並非自私的秘而不傳,而是謹慎負責的秘而不傳;因為藥乃毒物,其可救人,亦可殺人,豈可妄傳,故三四號簡載曰「勿忘(妄)傳也」(《武威漢代醫簡》將忘釋為妄,碻也)。  武威漢代醫簡「不妄傳」的謹慎負責態度,正得《黃帝內經》之真傳。據《黃帝內經》所載可略窺古人「不妄傳」之真義:M慎藏、慎傳、傳必得其人。《素問.氣交變大論》曰:「◆擇良兆而藏之靈室,每旦讀之,命曰氣交變,非齋戒不敢發,慎傳也。」《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曰:「請藏之靈簡之室……非齋戒不敢示,慎傳也。」其慎藏慎傳,必得其人乃傳,《素問.氣交變大論》曰:「得其人不教是謂失道,傳非其人慢泄天寶。」《靈樞.陰陽二十五人》曰:「得其人弗教是謂重失,得而洩之天將厭之。」《靈樞.玉版》曰:「著之竹帛,使能者踵而傳之後世。」《靈樞.官能》曰:「得其人乃傳,非其人勿言。」古人非但強調傳必得其人,更主張非其真勿授,蓋恐誤人也。《素問.金匱真言論》曰:「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謂得道。」王冰注曰:「隨其所能而與之,是謂得師資教授之道也……由是各得其能,方乃可行,其名乃彰。」◆其傳必須公諸天下,禁傳私人、子孫。《靈樞.禁服》曰:「此先師之所禁坐私傳之也,割臂歃血之盟也。」《靈樞.病傳》曰:「可著於竹帛,不可傳于子孫。」   據上列《黃帝內經》所載,足見古人以為醫者,用藥如用兵(《本草備要》序),其可救人,亦可殺人。因其可救人,所以必須慎藏,每發示至誠齋戒,所謂「金匱藏之,不敢揚之。」(《靈樞.陰陽二十五人》)因其可殺人,故傳必須得人;得其人而不教,則此道恐將失傳;傳而非其人,則是瀆褻天之至寶,誠罪過也。為師者,應該因材施教,並且所傳必須是真理,不可混世沽名,所謂「師之求弟甚於弟之求師」(《外台秘要》金聲序)古人傳道之戒慎負責態度,是可以想見的,而其最可頁者,則是公諸天下的心態,於眾目睽睽之下,割臂歃血為盟,禁傳私人、子孫,否則將遭天譴,其至誠至公,足為後人典範。   總之,古人為後人設想可真周到,既怕真理藏之不固,又恐傳非其人,傳非其真,所謂「先王鏤之于玉板,往聖藏之以金匱,豈不以營疊至道,括囊真賾者歟。」(《千金翼方》序)其懼真理之不傳如是。   古人戒慎、負責、求真、公諸天下之精神,於《黃帝內經》中表露無遺,而武威漢代醫簡「勿得傳」、「不妄傳」,正是此種精神之延續。後人不察古人「秘而不傳」之真義,而徒以古人之「秘而不傳」,掩飾自私敝帚之心態。又《武威漢代醫簡》所謂「封建社會的一種保守落後思想」、「舊社會習見的自私保守思想」,實亦偏頗之說。古人「秘而不傳」與後人「私而自秘」非同一意義也。     簡牘醫方之讀法──以武威漢代醫簡為例   漢代醫簡 ,賞見將方味分段分行橫列;上端多以單行標題方名,甚至以大字書寫,此易辨。方名下排列整齊之藥味,其讀法則不易了解。武威漢代醫簡木牘八八號「治◆人膏藥方」揭開這個謎底。   「治◆人膏藥方」之藥味排列,木牘甲、乙兩面不一。其讀法惟採上段由上而下,由右而左讀完;再讀下段,亦由上而下,由右而左讀。如此,則其甲、乙兩面之藥味次序完全一致,即:樓,付子、弓窮、當歸、甘草、◆草、白茞。   此讀法亦由木牘八九號「百病膏藥方」與第二類簡五七號「治千金膏藥方」得到印證。「百病膏藥方」之藥味、分量與「治千金膏藥方」一樣;惟前者將藥味分段分行橫列,後者則採直行書寫。前者之藥味唯有採上述讀法,其次序才會與後者直行書寫之藥味次序一致。即:蜀椒、弓窮、白茞、付子。   要之,醫簡中分段分行橫列之方味,其讀法:首讀上段,由上而下,由右而左讀完;再讀下段,亦由上而下,由右而左讀,依此類推。     「行◆」與「行解」同義   第二類簡四二號「行解」,《武威漢代醫簡》釋為「何解」。〈武威漢代醫簡研究〉注一O五引《論衡》卷十四、寒溫篇「人中於寒,飲藥行解,所苦稍衰」。釋為「漸解」。碻也。   第二類簡六一號「行◆」,漸癒也。行◆◆、行解通也。     木牘九二號乙面「不令嫁女」   木牘九二號乙面「不令嫁女」,《武威漢代醫簡》作「不]嫁女」,〈武威漢代醫簡研究〉作「[不]□嫁女」。按:當釋為「不令嫁女」。    川弓   芎藭之「芎」字,《辭彙》(文化圖書公司,六十三年十月增訂第二十九版)注音為﹖ㄑㄩㄥ又讀為ㄑㄩㄥ◆,如芎﹗ㄒㄩㄥ,如川芎。《辭海》(台灣中華書局,六十八年元月大字修訂本台十九版)則注為「區充切,音穹,東韻」。   閩南語將「川芎」讀為「川弓」。弓字,《辭海》注為「居邕切,音宮,東韻」。「弓」與「芎」同韻不同聲。據《武威漢代醫簡》「治◆人膏藥方」「芎藭」作「弓窮」,知閩南語讀「芎」為「弓」乃有所據,此為閩南語保有古音之一例。(弓窮,《武威漢代醫簡》與赤堀昭〈武威漢代醫簡研究〉,皆釋為「弓大◆」,誤也。參見拙著〈「治◆人膏藥方」試釋〉,原載《簡牘學報》十一期)     西陲漢代醫簡方名考   方,牘之廣者1。《靈樞.師傳》曰:「黃帝曰余聞先師有所心藏弗著於方。」古人不輕易將心得著於方,故其方少傳。惟醫者無方,猶舟之無舵,車之無輿,不得遵循也。孔子曰:「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夫仁為心性之學,尚不可以無方,況於生人之司命乎2。是以醫者之有方,猶匠者之有斧斤繩墨以善其事3。   方,防也4。以方立法,以法制宜5,防於未然,驗於已試,此善醫者不可不考方也6。而醫之為言,意也7。其辨證施治當以神行,不可有所滯礙8不可拘執死方以治活病9。   漢代以前成方絕少10,至仲景而始為方書之祖11,此乃就文獻記載而論。至若簡牘新史料所載,則仲景之前不乏其方也。   拙文所謂西陲,乃指居延、敦煌、武威而言。欲究西陲漢代簡牘醫方之特質,當先考證其方名。   醫方之命名,大塚敬節《漢方的特質》12一書中,將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的藥方命名,分類為:(1)以方中藥名作為方名者,如桂枝湯、人參湯(按:大塚氏所列甚夥,今每類取二、三方,以窺一斑)。(2)以方中二主藥名作為方名者,如栝蔞桂枝湯、桂枝附子湯。(3)以方中三主藥名作為方名者,如葛根黃連黃芩湯、柴胡桂枝乾薑湯。(4)以方中全部藥名作為方名者,如苓桂朮甘湯、麻黃附子細辛湯。(5)依藥方之效能而命名者,如瀉心湯、調胃承氣湯。(6)用大、中、小及數字以命名者,如小建中湯、大承氣湯、五苓散。(7)假四方守護神之名而命名者,如青龍湯、白虎湯。(8)原方加減者,如葛根加半夏湯、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桂枝去芍藥湯。(9)暗示藥效之方名上加藥名或加方者,如黃耆建中湯、四13逆加人參湯14後世方名蓋多因此而應變之。不贅。   大塚氏之於《傷寒雜病論》方名之分析頗精當。若以西陲漢代醫簡之方名與之相較,顯而易見的,醫簡方名較之更為自然活潑、易懂而實用。茲亦分類之,以便◆述。       一 以證治命名者   治傷寒遂(逐)15風方(武六,按武:武威漢代醫簡。六乃其編號,下同)、治鴈聲□□□言方(武八)、治諸◆石◆出石血◆出血膏◆出膏泔◆出泔(武九)、瘀方(武十一)、治金創止恿(痛)16令創中溫方(武十三)、治金創腸出方(武十四)、治金創內痙創養不恿腹張方(武十五)、治目恿方(武十六)、兩手不到頭不得臥方(武三一)、治心腹大積上下行如虫狀大恿方(武四四)、治伏梁裹膿在胃腸之外方(武四六)、去中令病後不復發□□方(武四八)、治金創內漏血不出方(武五O)、金創止◆(痛)17方(武五二)、治金腸出方18。(武五四)、治◆(痺)19手足雍種方(武八一)、治久泄腸辟臥血□□裹□□□□□醫不能治皆射去方(武八二甲)、惡病大風方(武八六甲)、治加及久創馬◆方(武八七甲)、治人卒雍方(武八七甲)、治狗齧人創恿方(武八七乙)、治久欬逆匈痺痿痺20止泄心腹久積傷寒方(校文五二五,按校文:勞榦先生《敦煌漢簡校文》21五二五乃其編號,下同)。   此類方名(凡命名之精神相似者皆是,後引諸方亦多此類),鍾益研、凌襄蓋以為非方 名22惟既以之名方,何謂其非方名。《五十二病方》23。《肘後救卒方》亦多此類方名,其可忽諸?       二 以證治、劑型命名者   治久欬逆上氣漡方(武八O甲)。   漡,湯也24。為劑型25。       三 以證治、年齡命名者   治久欬上氣喉中如百虫鳴狀卅歲以上方(武三、七九)。       四 以證治、療法命名者   治漡火涷方(武八七乙)。   涷為療法。《武威漢代醫簡》(甘肅省博物館、武威縣文化館合編,文物出版社)釋「漡火涷」為燙傷,可備一說。惟釋為「燙傷,以藥涷之」較切題26。       五 以證治、禁方命名者   治□□□□□□潰醫不能治禁方(武五五)。   武威漢代醫簡載:「勿忘(妄)27傳也」(武三四),「勿傳也」(武五三、五四、六二)、「勿得傳」(武六七)、「禁不傳」(武七四)、「禁千金不傳也」(武八四乙)。《武威漢代醫簡》以為這種「不傳」現象是「封建社會的一種保守落後思想」28。「舊社會習見的自私保守思想」29非也。聖人之「禁不傳」乃「不妄傳」也,其對文化延續之態度,是謹慎負責的。其得真理必兢兢業業的藏之金匱石室,並求可傳之人乃傳之。聖人之「秘而不傳」與後世之「私而自秘」,非同一意義,豈可妄誣之30。       六 以證治、數字命名者   傷寒四物方(居八九‧二O。按「居」:居延漢簡;八九‧二O,乃其編號。下同)31。       七 以醫者姓名命名者   公孫君方(武八三乙)、呂功君方(武八五甲)、治東海白水侯所奏方(武八五甲)、惠君方(校文五二四)、漕孝寧方(校文五二八)。   《流沙墜簡.小學術數方技書考釋》羅振玉氏曰:「諸簡載處方者姓名凡二,曰臣安國,曰漕孝寧,每方之前又載病之徵候多如後世醫者之於診案,蓋古無方書,醫家所習醫經本草而已,其處方殆集名醫方之有治效者,而師放之,故並其診案與醫者姓名而同著之與。」校文五二四號所載臣安國是否為醫者,尚待商榷,而惠君為醫者殆無疑義32。       八 以醫者姓名、患者性別、證治命名者   白水侯所奏治男子有七疾方(武八四甲)。       九 以患者性別、劑型命名者   治◆人膏藥方(武八八甲、乙)。   赤崛昭氏〈武威漢代醫簡研究〉33將「◆」釋為「奶」,其義較囿。而《武威漢代醫簡》將之釋為「婦」,其義可概括女科。此方藥味有樓、付子、弓窮、當歸、甘草、◆草、白茞等,蓋為後世治乳病諸方之祖34。   膏為劑型35       十 以患者姓名、證治命名者   治魯氏青行解解腹方(武四二)。       十一 以通治、劑型命名者   治百病膏藥方(武一七)、百病膏藥方(武八九)、治千金膏藥方(武五七)。   百病膏藥方之藥味、分量與治千金膏藥方一樣;但前者將藥味分段分行棋列,後者則採直行書寫。此二方暗示醫簡中分段分行橫列之方味,其讀法為:首讀上段,由上而下,由右而左讀畢;再讀下段,亦由上而下,由右而左讀,依此類推。據上述讀法,則治病膏藥方、治千金膏藥方,其藥味次序皆為蜀椒、弓窮、白茞、付子。又以此讀法讀「治◆人膏藥方」,則木牘八八甲、乙兩面之藥味次序同為樓、付子、弓窮、當歸、甘草、◆草、白茞36了解簡牘醫方之讀法,亦有助於醫簡之研究。治百病藥方載蜀椒、付子二味,為百病膏藥方,治千金膏藥方藥味之部分。 十二 以動物名稱、證治命名者   治馬傷水方(校文五三O)、治馬◆方(校文五三一、五三二)。治馬欬涕出方(居一五五‧八)。   此三方為獸醫方,羅振玉氏已言之37。《武威漢代醫簡》曰:「﹃馬◆﹄有三種說法:一說是馬身上所生的病。如《流沙墜簡》即將﹃治馬◆方石南草五分﹄殘簡釋為獸醫方;一說是食馬鞍下腐肉中毒成疾,因《金匱要略粲禽獸魚蟲禁忌並治第二十四》有:﹃馬鞍下肉,食之殺人﹄;一說是騎馬時臀胯部磨損的創傷。」38 ,胺也。《廣韻》:「肉敗臭」。校文五三一、五三二「治馬◆方」釋為治馬肉敗臭之病,可也。胺,未可強釋為鞍,而必指其為鞍下肉敗臭39至若《武威漢代醫簡)釋木牘八七甲面「馬◆」屬外傷病40亦妥。   西陲漢代醫簡方名,主要以證治命名,而無以藥味名方者,此與仲景方書大異其趣。以證治命名,便也,雖不知醫者,亦可備急自療。而此亦古人因病立方41之遺義。《肘後救卒方》、《五十二病方》其方名亦多以證治名之。而《肘後救卒方》世稱其驗、便、廉42筆者以為《五十二病方》較之更為便、廉,惟其驗否,則當深入探究。又由西陲漢代醫簡所載藥味窺之,似不廉也;驗否,亦當存疑。以證治名方,有自療之便,此西陲漢代簡牘醫方之一特質也。可與仲景方名對待。其方家宗工留意焉。 1 馬啟眾師《簡牘學要義粲簡牘釋義》,簡牘學會叢書之六,臺北,民六十九年。 2《醫方集解》汪訒庵序。 3《葉天士醫案存真》石韞玉序。 4《外臺秘要》陸錫明序。 5《成方切用》吳儀洛序。 6 同註4。 7《後漢書.郭玉傳》。 8 秦之濟《清代名醫醫案精華》薛生白小傳。 9《醫方集解.凡例》。 10 同註5。 11《增訂湯頭歌訣》汪訒庵序。 12 何志鋒譯,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民六十四年十二月出版,二四二頁。 13 大塚敬節氏據康平本《傷寒論》釋為「回」。 14 見其書第一篇,四、藥方的特質與構成,(藥方的構成及其命名法。 15 甘肅省博物館、武威縣文化館合編《武威漢代醫簡》注釋。 16 參見拙著〈敦煌漢簡中之醫簡試釋〉(即〈敦煌漢代醫簡再探〉,原載《華學月刊》第一四六期,文化大學,七十三年二月)、〈居延漢簡中之醫簡試釋〉(即〈居延漢代醫簡之證、方、藥值再探〉,原載《簡牘學報》第十一期)。 17 同註16。 18《武威漢代醫簡》以為「金」下脫一「創」字。 19 參見拙著〈敦煌漢簡中之醫簡試釋〉。 20 此方兩「痺」字,參見拙著〈敦煌漢簡中之醫簡試釋〉。 21《居延漢簡粲考釋之部》第二目,史語所專刊之四十,四十九年。 22 鍾益研、凌襄〈現己發現的最古醫方──帛書《五十二病方》〉 (文史集林第五輯,民七十年八月)曰:「本書各個醫方都沒有方名。」 23 錄其方於下:令金傷毋痛方(二三,為行序,下同)嬰兒病閒方(四八)、犬所嚙令毋痛及易瘳方(六四)、白處方(一一五)、冥病方(一三四)、□□及癟不出者方(一五八)、溺□◆者方(一九一)、牝痔有空而欒血出者方(二五三)、□闌者方(三O六)、痂方(三五九)、加方(三六三,按即痂方)、身有體癰種者方(三七六)、乾騷方(四O八)、去人馬疣方(四四六 24《武威漢代醫簡》注釋。 25《中國醫藥史話》(臺北,明文書局,民七十二年七月)丙、中藥的劑型種種。 26 參見拙著〈治漡火涷方釋義〉。原載《簡牘學報》第十一期。 27《武威漢代醫簡》注釋。 28 見其出版說明 29 木牘八四乙面注釋。 30 參見拙著〈「勿得傳」釋義〉。原載《簡牘學報》十一期。? 31 馬啟眾師等著《居延漢簡新編(上)》,簡牘學會叢書之五,民七十年五月。 32 同註19。 33《東方學報》第五十冊,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昭和五十三年二月。 34 參見拙著〈治◆人膏藥方試釋〉。原載《簡牘學報》十一期。 35 同註◆。 36 參見拙著〈簡牘醫方之讀法〉。原載《簡牘學報》十一期。 37《流沙墜簡.小學術數方技書考釋》。 38 木牘八七甲、乙注釋。 39 同註19。 40 同註38。 41《成方切用.凡例》。 42《中國醫藥史話》乙、二、古代的中醫診療手冊[CD1]《肘後備急方》。     方藥劑量   汪訒庵《醫方集解》凡例曰:    古人立方,分兩多而藥味寡,譬如勁兵,專走一路,則足以破壘擒王矣。後世無前人    之朗識,分兩減而藥味漸多,譬猶廣設攻圍,以庶幾于一遇也。然品類太繁,攻治必    雜,能無宜于此而不宜于彼者乎。 汪說古人立方藥味寡,證之醫簡,甚碻也。而汪說古人立方分兩多,則待商榷。徐大椿《慎疾芻言》曰:    古時權量甚輕,古一兩,今二錢零;古一升,今二合;古一劑,今之三服。又古之醫    者,皆自採鮮藥,如生、半夏之類,其重比乾者數倍,故古方雖重,其實無過今之一    兩左右者。惟《千金》、《外臺》,間有重劑,此乃治強實大證,亦不輕用也。若宋元    以來,每總制一劑,方下必注云,每服或三錢或五錢,亦無過一兩外者。此煎劑之法    也。末藥則用一錢匕,丸藥則如桐子大者十丸,加至二、三十丸。試將古方細細考之,    有如今日二、三兩至七、八兩之煎劑乎?皆由醫者不明古制,以為權量與今無異,又    自疑為太重,為之說曰:今人氣薄,當略為減輕。不知已重于古方數倍矣。……要知    藥氣入胃,不過借此調和氣血,非藥入口,即變為氣血,所以不在多也。(按:引自    王新華《中醫歷代醫論選》,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一九八三年三月一版) 徐說證之醫簡,甚碻也。醫簡合劑之量雖有大者,然其服用劑量則頗少。《五十二病方》飲歠湯劑,無劑量之載,惟由「飲歠」二字知劑量不大。丸劑有「大丸」、「大如黑菽」,亦可知劑量不大。散劑有「三指撮」、「三指撮到節」、「三指大撮」。(參見拙著〈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之劑型〉,《史學集刊》第二十期)《武威漢代醫簡》則載有湯劑「每服一小杯」者。末劑,則以「方寸匕」、「刀圭」、「三指撮」計。丸劑則如「櫻桃」、「赤豆」、「梧實」、「彈丸」大。雖有梧實大一服吞十一丸者,亦不過今之二‧二公克。一刀圭、梧實大,約今O‧二公克。一方寸匕約今二公克。三指撮約今O‧八公克。(參見拙著〈武威漢代醫簡探微──治劑之法〉,《史學集刊》第十八期)按:上引方寸匕等合今幾公克,引自孫伯玉《方劑學》(國立編譯館出版,正中書局印行)。大塚敬節則以一方寸匕約一‧五公克(《傷寒論解說》何志鋒譯,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據上述知醫簡每服劑量少有過二公克者。   又徐說「要知藥氣入胃,不過借此調和氣血,非藥入口,即變為氣血,所以不在多也」。「調和氣血」就是,輔助自然良能,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我的醫師》(平松博、小川隆平、坪田敏男原著,陳能瑾策劃翻譯,魏開瑜、劉國柱審閱。地球出版社,八十三年三月十一版)家庭常用的藥物療法,藥的作用條:    以藥治病,並非藥直接把病治癒,而是人體內有一種自然的治癒能力,藥只是推動自    然治癒力,而達成迅速治療的效果,意即以藥物根除病源,或緩和病情,最後由體內    的自然力治癒病體。 又中藥的效果與界限條:    患者本身具有天然的良能,只要不妨害天然的良能,疾病也就自然痊癒。中醫療法就    是以輔助自然良能,達到治療疾病的方法。……對於疾病的治療,只在於保持身體內    部平衡,幫助自然良能提高疾病的治療能力而已。   古醫書多有論方藥劑量者,《中醫歷代醫論選》另選錄《醫學源流論》、《知醫必辨》論方藥劑量部分,其說與徐大椿說類同,不贅。上引徐大椿說,證之醫簡、《我的醫師》,誠大家之論也。     醫簡用藥不忌反畏   用藥之目的,在於痊病,而如何當用藥,使藥物發揮最大療效且無副作用,則是一門艱 深的學問。汪訒庵《本草備要》曰:    藥有相須者,同類而不可離也。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惡者,奪我能也。相畏者,    受彼制也。相反者,兩不可合也。相殺者,制彼之毒也。此異同之義也。(藥性總義    條) 藥物用之不當,可能會喪失功效,或產生副作用。故古人有「十八反」、「十九畏」之說。 十八反歌: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蔞貝蘞及攻烏。    藻戟遂芫俱戰草,諸參辛芍叛藜蘆 十九畏歌:    硫黃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見便相爭,    水銀莫與砒霜見,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為上,偏與牽牛不順情,    丁香莫與鬱金見,牙硝難合荊三棱,    川烏草烏不順犀,人參最怕五靈脂,    官桂善能調冷氣,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順逆,炮爁炙◆莫相依。    (按:以上十八反歌、十九畏歌引自金世元《中成藥的合理使用》,北京,人民    衛生出版社,一九八四年三月一版) 中醫草藥果有十八反、十九畏?清張志聰《侶山堂類辯》質之曰:    藥之相須、相使、相惡、相反,出北齊徐之才《藥對》,非上古之論也。聿考《傷寒    》、《金匱》、《千金》諸方,相畏、相反者多并用。有云相畏者,如將之畏帥,勇往直    前,不敢退卻。相反者,彼此相忌,能各立其功。圓機之士,又何必膠執于時襲之固    陋乎?(按:引自王新華《中醫歷代醫論選》) 證之醫簡,張說甚碻。《五十二病方》、居延漢簡、敦煌漢簡無反、畏之載。《武威漢代醫 簡》則有反畏之載。相反者有:簡五六號,半夏、白斂、烏喙同列一方。木牘八O甲面,半夏、橐吾(《武醫》注:「後世中草藥書稱﹃八角烏﹄別名﹃橐吾﹄」)同列一方。木牘八四乙面,栝樓根、天雄同列一方。相畏者有:簡八號,防風、付子同列一方。(按:《本草備要》卷一附子條:「畏人參、黃耆、甘草、防風、犀角、綠豆、童便。」)木牘八二甲面,石脂、桂同列一方。八六甲面,雄黃、消石同列一方。   據上所論,知醫簡用藥不忌反、畏。然而,中醫用藥配任理論之提出,未嘗不是一種經驗的累積、一種知識的進步。更何況十八反、十九畏有些已得到證實,如甘草與甘遂、芫花、大戟同用,確能對小白鼠毒性增強。(引自《中成藥的合理使用》)   不可否認的,十八反、十九畏亦未必完全正確,如《瘍醫大全》內消瘰◆丸、甘草、海藻同用。《景岳全書》女金丹、官桂、石脂同用。「經驗方」周氏回生丹、甘草、大戟同用。皆有很好的效果,并未發現不良作用。(引自《中成藥的合理使用》)   中醫用藥由不忌反、畏,進步到須、使、反、畏之提出,乃前人經驗,智慧之積累,未可一味否定,惟亦須更多的科學實證,方能賅備。     傷寒方   古人辨證施治,不拘一方;由漢代西陲醫簡所載傷寒方,不難窺知古人審證活用之妙。   居延漢簡八九‧二O號載:           烏喙十分 細辛六分    風寒 傷寒四物          以溫湯飲一刀◆日三夜再行解不出汗◆           朮十分  桂四分 此簡上端以單行大字標題「風寒 傷寒四物」,其下將藥味兩行分段棋列,眉目清晰,為後世處方格式立下一典範。   方中藥味「朮」,漢簡不分蒼、白或赤。一說「古文本草不分蒼白,陶隱君言有兩種,始各施用。」(汪訒庵《本草備要》卷一草部,蒼朮條)一說「古書只有朮名而蒼白之分,至唐 本草始分赤白,後世又謂赤朮為蒼朮矣」(吳鞠通《溫病條辨》中焦篇,寒濕條注)   勞榦先生《敦煌漢簡校文》五二五號載:    治久欬逆匈痺痿痺止泄心腹久積傷寒方人參茈菀昌蒲細辛薑桂蜀椒各一分烏喙十分皆     合和以   《武威漢代醫簡》(以下稱《武醫》)三、四、五號簡載:    ‧治久欬上氣喉中如百虫鳴狀卅歲以上方茈胡桔梗蜀椒各二分桂烏(三)    喙薑各一分凡六物冶合和丸以白密大如嬰桃晝夜含三丸消(四)    咽其汁甚良(五) 木牘七九號亦載此方,惟「治合和」作「皆冶合和」、「丸以白密」作「丸白密」、「消」作「稍」。   《武醫》六、七號簡載:    治傷寒遂風方付子三分蜀椒三分澤瀉五[FK(]分[FK)]烏喙三分細辛五分◆五分凡五物     皆冶(六)    合方寸匕酒飲日三飲(七)   《武醫》八、九號簡載:    治◆◆聲□□□言方朮方風細辛薑桂付子蜀椒桔梗凡八物各二兩并冶合和以方寸匕先     餔飯米(八)    麻飲藥耳(下略)(九)   《武醫》木牘八O甲、乙面載:    ──治久欬逆上氣方茈□七束門冬一升款東一升橐吾一升石   膏半升白□一□     桂一尺密半升棗卅枚半夏十枚凡十物皆父且(甲面)    半夏毋父且洎水斗六升炊令六沸浚去宰溫飲一小桮日三飲即藥   宿當更沸之不過     三四日逾(乙面)   《武醫》簡十七、十八號「治百病膏藥方」載蜀椒、付子二味;又木牘八九號「百病膏藥方」,以蜀椒、弓窮、白芷、付子四味治百病,據此二方藥味蓋亦可治傷寒。(按:簡五七、五八號「治千金膏藥方」藥味分兩與「百病膏藥方」同,蓋同一方。)茲將上列簡牘傷寒方藥味依出現次數略為調整表列於下: 簡號 藥味 居延漢簡八九‧二O 桂、烏喙、細辛、朮 《敦煌漢簡校文》五二五 桂、蜀椒、烏喙、細辛、薑、茈菀、人參、昌蒲 《武醫》三、四、五 桂、蜀椒、烏喙、薑、桔梗、茈胡 《武醫》六、七 蜀椒、烏喙、細辛、◆、付子、澤瀉 《武醫》八、九 桂、蜀椒、細辛、朮、薑、付子、桔梗、方風 《武醫》木牘八甲、乙面 桂、茈□、門冬、款東、橐吾、石膏、白□、棗、半夏 《武醫》一七、一八 蜀椒、付子 《武醫》五七、五八、木牘八九 蜀椒、付子、弓窮、白芷 據上表知桂、蜀椒、烏喙、細辛、朮、薑、付子為傷寒常用藥味。又一方最多不超過十味,頗副合藥少力專原則,這也是古藥方之特徵之一。   細究醫簡傷寒方,古人之審證用藥足為後人規範。《中醫免疫學》(臺北,啟業書局,七十四年三月初版)載:    屬風寒的選用辛溫祛風的麻黃、桂枝、荊芥、細辛、防風;屬於風熱的選用辛涼祛風    的蟬衣、僵蠶、薄荷、柴胡、葛根等,「風夾濕邪」的選用秦艽、蒼朮、防風、澤瀉、    砂仁、枳殼之類。同時根據「治風先活血,血行風自滅」的理論,祛風藥往往須與活    血藥配伍組方,才能發揮更大的效益。(中篇,三、中藥免疫抑制劑) 據此,正副醫簡傷寒方之辨證施治原則。   汪訒庵曰:「仲景治傷寒用桂枝,而全不用羌活防風,是古人亦有所未備也。」(《醫方集解》桂枝湯注)吳鞠通曰:「前人多守定一桂枝,以為治風之祖方,下此則以羌、防、柴、葛為治風之要藥,皆未體風之情與《內經》之精義者也。桂枝湯在傷寒書內所治之風,風兼寒者也,治風之變法也。若風之不兼寒者,則從《內經》風淫于內,治以辛涼,佐以甘苦,治風之正法也。以辛涼為正,而甘溫為變者何,風者木也,辛涼者金氣,金能制木故也。風轉化轉熱,辛涼苦甘,則化涼氣也。」(《溫病條辨》雜說,風論條)按:據醫簡傷寒方載「防風」、「柴胡」等藥味,知古人審證化裁甚妙,又足辨汪說「古人亦有所未備」及 吳說「前人多守定一桂枝,以為治風之祖方,下此則以羌、防、柴、葛為治風之要藥」之不碻也。     餓,不死的傷寒   王新華《中醫歷代醫論選》(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一九八三年三月一版,以下簡稱《醫論選》)第四章病因學說,第二節外感病因,燥濕為百病提綱條,引《醫原》:「諺有之曰:餓不死的傷寒,謂知飢為有胃氣,乃是不死的傷寒也。吾淮鞠通先生嘗諄言之,奈何病家猶強食,醫家猶禁食,而竟昧乎大中至正之理也哉!」   《醫論選》第六章治療學說,第四節飲食調養,傷寒禁食辯條,引《士諤醫話》:「俗稱餓不死傷寒當是指寒濕、濕溫而言。緣濕濁阻滯,必有胸悶、胃呆、泛惡諸症,此時胃中滿貯濕濁,非但不欲食,亦不能食也。餓不死一語,當是對病人家屬而言,換一句話,即叫他不欲強勸病人努力加餐,並不是禁止病人進谷。病人如果濕化,知飢索食,亦不禁也,不過不能使之過飽耳!若云一病傷寒,即禁谷食,實是誤會。胃為水谷之海,人生在世,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謬語流傳,實不可信。」   以上石芾南、陸士諤之說,以為餓乃有胃氣之表徵,可治也。而非指傷寒病餓不死,可禁食也。惟若將「餓不死的傷寒」句讀為「餓,不死的傷寒」,則其義乃益彰顯,枉城庶幾可空矣!     古書有「欬」而無「嗽」   宋人王貺《全生指迷方》 卷四欬嗽條論曰:    古書有欬而無嗽,後人以欬嗽兼言之者,蓋其聲響,毫不因痰涎而發,謂之欬。痰涎    上下隨聲而發,謂之嗽,如水之漱蕩,能漱其氣也。 據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及居延漢簡醫藥方、武威漢代醫簡有「欬」字而無「嗽」字,足證王貺說不誣也。   宋金時人張子和《儒門事親》云:    嗽與欬,一證也。後人或以嗽為陽,欬為陰,亦無考據。且《內經》〈欬論〉一篇,    純說嗽也,其中無欬字。(按:應為無嗽字)由是言之,欬即嗽也,嗽即欬也。〈陰陽    應象大論〉云:「秋傷於溼,冬生欬嗽。」又〈五臟生成篇〉云:「欬嗽上氣。」又〈診    要經終〉云:「春刺秋分……環為欬嗽。」又〈示從容論〉云:「欬嗽煩冤者,是腎氣    之逆也。」《素問》惟以四處連言「欬嗽」其餘篇中止言欬,不言嗽,乃知欬嗽一證    也。或言嗽為別一證,如傷寒中說欬逆,即咽中作梯磴之聲者是也。此一說,非《內    經》止以嗽為欬。〈生氣通天論〉云:「秋傷於溼,上逆為欬。」〈陰陽應象大論〉文    義同而無嗽字,(按:有連言「欬嗽」者)乃知欬即是嗽明矣。 張子和引《素問》論欬、嗽一證。此或可解開古書有「欬」無「嗽」之謎。  然則,《素問》連言「欬嗽」,或亦可證《素問》之成書年代晚於帛書、醫簡。     子之病革矣   《禮記.檀弓》載:    成子高寢疾,慶遺入請曰:「子之病革矣,如至乎大病,則如之何?」 革,注曰「革,急也。」   革,或可釋為「革脈」。《脈經》脈形狀指下秘訣第一:    革脈,有似沈伏,實、大而長,微弦。 錢熙祚校曰「《千金翼》以革為牢」。朱震亨《◆訣指掌》辯脈體名狀:    革者沈伏實大如按鼓皮,與人迎相應則中風暑濕,與氣口相應則半產脫精。 又辯八◆脈病症:    革,為滿為急為虛寒相搏,婦人半產漏下。   李延◆《脈訣彙辨》引《四言脈訣》曰:    革,大弦急,浮取即得,按之乃空,渾如鼓革。(體象)革主表寒,亦屬中虛。左寸    革者,心血虛痛。革在左◆,疝瘕為祟。左尺得革,精空可必。右寸革者,金衰氣    雍。革在右◆,土虛而疼。右尺得革殞命為憂。女人得之,半產漏下。(主病)   《脈經》以為革脈有似沈伏,致後人有「革」、「牢」不分之謬。李時珍曰:    仲景曰弦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曰革。男子亡血失精,婦人半產漏下。    《脈經》曰三部脈革,長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時珍曰此即芤弦二脈相合,故均主    失血之候。諸家脈書,皆以為牢脈,故或有革無牢,有牢無革,混浠不辨。不知革浮    牢沈,革虛牢實,形證皆異也。(《瀕湖脈學》)   據上所述,知「革脈」乃危脈也。成子高寢疾,得之革脈,甚是危急。     乳醫淳于衍   乳醫淳于衍,字少夫,因涉嫌孝宣許皇后命案,故其名著於史籍。《漢書.外戚傳》孝宣許皇后條載:    霍光夫人顯欲貴其小女,道無從。明年,許皇后當娠,病。女醫淳于衍者,霍氏所愛    ,嘗入宮侍皇后疾。衍夫賞為掖庭戶衛,謂衍「可過辭霍夫人行,為我求安池監。」    衍如言報顯。顯因生心,辟左右,字謂衍:「少夫幸報我以事,我亦欲報少夫,可乎?」    拜啟衍曰:「夫人所言,何等不可者!」顯曰:「將軍素愛小女成君,欲奇貴之,願以    累少夫」。衍曰:「何謂邪?」顯曰:「婦人免乳大故,十死一生。今皇后當免身,可    因投毒藥去也,成君即得為皇后矣。如蒙力事成,富貴與少夫共之。」衍曰:「藥雜    治,當先嘗,安可?」顯曰:「在少夫為之耳。將軍領天下,誰敢言者?緩急相護,    但恐少夫無意耳!」衍良久曰:「願盡力。」即擣附子,齎入長定宮。皇后免身後,    衍取附子并合大醫大丸以飲皇后。有頃曰:「我頭岑岑也,藥中得無有毒?」對曰:「無    有。」遂加煩懣,崩。衍出,過見顯,相勞問,亦未敢重謝衍。後有人上書告諸醫侍    疾無狀者,皆收繫詔獄,劾不道。顯恐(事)急,即以狀具語光,因曰:「既失計為    之,無令吏急衍!」光驚鄂,默然不應。其後奏上,署衍勿論。   《漢書.王莽傳》載:    宣帝始立,立微時許妃為皇后。顯愛小女成君,欲貴之,私使乳醫淳于衍行毒藥殺許    后,因勸光內成君,代立為后。語在外戚傳。始許后暴崩,吏捕諸醫,劾衍侍疾亡狀    不道,下獄。吏簿問急,顯恐事敗,即具以實語光。光大驚,欲自發舉,不忍,猶與。    會奏上,因署衍勿論。光薨後,語稍泄。於是上始聞之而未察。   據上引史籍所載,淳于衍乃一乳醫,〈霍光傳〉顏師古注曰:「乳醫,視產乳之疾者。」乳,《史記.太倉公傳》:「菑川王美人懷子而不乳。」《索隱》注曰「乳,生也。」產乳者,生產也。《沈氏女科輯要》卷上第二節月事不調,「楮澄曰:產乳眾則血枯殺人」條,張山雷箋正曰:「產乳二字。古人必不並稱。乳即是產。說文謂人及鳥生子曰乳。獸曰產。廣雅釋詁。乳、生也。尸子。胎生曰乳。月令季冬。雞乳。注、乳、卵也。皆非以乳汁飼兒之謂。而此節產乳。則必以乳汁飼兒言之。惟其飼乳太多。故血易枯。尤為唐後文字之確證。」顏師古「產乳」之義,蓋指胎產而言,惟「產乳」二字易望文衍義耳。據此,淳于衍乃一胎產女醫。與扁鵲之帶下醫(《史記.扁鵲傳》)似有所區別。   由於時代科技知識之限制,自古難產之惡夢即縈纏著中國婦女,詩人以不坼不副,無災無害讚美後稷(《慈幼新書》卷首保產)。春秋時代,鄭莊公因為寤生(《辭海》寤生條引朱駿聲云:「寤◆借為牾,足先見,逆生也。」),差點要了他母親的命,他母親因此嫌惡他,而疼愛他的弟弟段,以致造成匹敵偶國,而有「鄭伯克段于鄢」的故事。足見難產惡夢之可怕。是以霍光妻顯以「婦人免乳大故,十死一生」說服淳于衍為她做「何物事」。   淳于衍所用以弒許后之藥味為附子,附子於漢代乃一常用藥味,此可於西陲醫簡(居延漢簡、敦煌漢簡、武威醫簡)得到印證。呂思勉以為附子非能殺人,尤不能殺人於俄頃間。又宣帝非愚騃者,即視后死不能救,又寧待魏相、許伯而後知之乎?所以弒許后乃莫須有之事。淳于衍只是宣帝整肅霍氏過程中之一替死羔羊耳(呂思勉《秦漢史》第四章漢中葉事◆,第十一節巫蠱之禍)。呂氏之說頗能啟發學者,惟附子味辛甘溫大熱有大毒(《經史證類大觀本草》),若非經適當之炮製,實不可輕試。   許后疑案,乳醫淳于衍涉嫌其中,千古莫名,然於呂氏之說,衍或當稍有些許之慰籍吧!     《張家山漢簡〈脈書〉校釋》評介   成都出版社不惜成本、不計「負出」,以無比的魄力及遠見出版《二十世紀出土中國古醫書集成》叢書,以嘉惠士林,誠令人衷心感佩。   高大倫撰《張家山漢簡〈脈書〉校釋》乃此叢書之一;書一一六頁,繁體字,平裝。除校釋外,並有譯文及主要參考文獻;書後附〈脈書〉病症索引,方便讀者檢索。   校釋的工作,非有文字學、聲韻學之根砥不能成事,而校釋亦最能展現著者的工力;這一點著者做到了。其除博引文獻校釋〈脈經〉外,並於文獻間相互校勘,例如MI‧二八條註3據《鍼灸甲乙經》、《類經》校《素問.至真要大論》「蟄蟲不去」之誤植。又如以MI‧ 三九條「櫜癰,為血穨;其癰上下鳴,為腸頹」補《諸病源候論.五疝候》「血疝」無症狀描述之闕。不贅舉。   惟著者對於「是動病」、「所生病」之認識,頗可商榷。M二‧一條註L著者引述六種說法:“「是動病」為氣病;「所生病」為血病。(《難經.二十二難》)(「是動病」為在氣、在陽、在衛、在外;「所生病」為在血、在陰、在營、在裡。(「難經」楊康候注語)〈「是動病」為本經病;「所生病」為他病。(徐大椿《難經經釋》)《「是動病」為經絡病;「所生病」為臟病。(《校注十四經發揮》承淡安注語)‘「是動病」為外因所致;「所生病」為內因所致。(張志聰《靈樞集注》)“「是動病」是說明經脈的病理現象;「所生病」是說明該經經穴的主治證候,二者是一致的。(上海中醫學院《鍼灸學》,人民出版社,一九七四年出版)最後,著者說:「綜各家之說,﹃是動則病﹄,指外邪影響經脈發生的病症。後文﹃其所產病﹄,指本經脈自生出現的病變。」著者說似第五說,但非第五說,而似又一說。讀者讀其譯文,於此當有所知悉。按:廖育群《岐黃醫道》(遼寧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十一月第一版),認為「所生病」乃「均是出自注釋,研究原本之人。」   又書中「一說」出現多處,而未註明出處,再版時或可補註之。最後,必須強調的是,高大倫先生做了一件大家不願意做,而且很難做的基礎工作,為中國傳統醫學做出重大的貢獻,值得我們尊敬。     張壽仁著作目錄 居延漢簡中之昌邑王國簡及其有關問題 《簡牘學報》五,民六十六年一月,頁三五──三 六五 「居延漢簡」吏卒籍貫之地理分布 碩士論文,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民六十七年,七五頁 簡牘文字之藝術觀─居延漢簡 《簡牘學報》六,民六十七年十月,頁七四─八二 居延漢簡中昌邑王國之斷代 《簡牘學報》六,民六十七年十月,頁五三─五九 居延漢簡、敦煌漢簡中所見之病例與藥方藥值 《簡牘學報》六,民六十七年十月,頁六一 ─七三 漢代米與粟及大石與小石之換算與秦數用六關係之推測 《簡牘學報》?《史學集刊》? 〈居延漢簡補編〉志疑 《簡牘學報》七,民六十九年,頁一八一─一八八 居延漢簡新編 馬先醒、張壽仁等著 《簡牘學報》九,民七十年五月 秦漢五徒之刑期 《簡牘學報》十,民七十年七月,頁一Ο三─一一二 漢高祖的政治神話 《文藝復興》一二九,民七十一年一月,頁四九─五一 秦五徒之廩給石數 《史學集刊》十四,民七十一年五月,頁一─八 秦對境內少數民族政策之探討 《史學集刊》十五,民七十二年五月,頁一─十三 敦煌漢代醫簡再探 《華學月刊》一四六,民七十三年二月,頁五Ο─五六 居延漢代醫簡之證、方、藥值再探 《簡牘學報》十一,民七十四年九月,頁二五九─二七 九 西陲漢代醫簡方名考 《簡牘學報》十一,民七十四年九月,頁二八Ο─二八八 武威漢代醫簡隨筆 《簡牘學報》十一,民七十四年九月,頁二八九─三ΟΟ   「勿得傳」釋義   簡牘醫方之讀法   「治人膏藥方」試釋   七七號簡試釋   「治漡火涷方」試釋   白水侯方之藥味   「行」與「行解」同義   木牘92號乙面「不令嫁女」 求心堂筆記 《簡牘學報》十一,民七十四年九月,頁三Ο一─三Ο九   、、毇之折算   漢文帝十三年除田租稅   「貫贊」試釋   五一四‧三號居延漢簡   居延漢簡中所載「墼」的體積   田卒劇作可加食   省卒之廩給   前漢邊郡吏卒稟給之「因地制宜」性 武威漢代醫簡探微─治劑之法 《史學集刊》十八,民七十五年七月,頁一─一五 武威漢代醫簡探微 《簡牘學報》十二,民七十五年九月,頁二三五─二五八   治手足雍種方   金創方   服劑之法 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之劑型 《史學集刊》二十,民七十七年五月,頁三三─五Ο 篡國新聖─王莽 臺北,久大文化,民七十八年,二Ο六頁 武威漢代醫簡再探 《簡牘學報》十三,民七十九年三月,頁七三─九Ο   白水侯方試釋   治久欬上氣喉中如百蟲鳴狀卅歲以上方試釋 醫簡札記 《簡牘學報》十四,民八十一年三月,頁二一九─二二七   官醫   乳醫淳于衍   餓,不死的傷寒   七傷   川弓   《脈訣》十一經之說有所據   庶 《五十二病方》為秦醫方書抄本辨 《史學集刊》二十五,民八十二年九月,頁四五─四八 《張家山漢簡〈脈書〉校釋》評介 《簡牘學報》十五,民八十二年十二月,頁一三一─一 三二 《馬王堆漢墓醫書校釋》評介 《簡牘學報》十五,民八十二年十二月,頁一三三─一三四 〈秦律「刑徒」有刑期說辨正〉之辨正 《史學集刊》二十六,民八十三年九月,頁一七七 ─一八Ο 寒雲樓隨筆 《簡牘學報》十六,民八十六年一月,頁二三九─二四六   漢代「長公主」釋義   喜的傅籍年齡   春秋五霸辨   也談南陽假守騰 醫簡論集 籣臺出版社 2000 簡帛醫方略論稿----居延新簡 《 國際簡牘學會會刊》第3號 籣臺出版社 〈扁鵲倉公傳〉隨筆----漢初齊地醫學傳承自秦越人 《 國際簡牘學會會刊》第3號 也談八分 《 國際簡牘學會會刊》第3號 寒雲樓瑣言 《 國際簡牘學會會刊》第3號 窮 三十六黃 醫之為言,意也 鄭莊公 生 晉侯求醫於秦 也談「巫蠱之禍」 台語烏橹莫濟正義 寒雲樓書學筆記 《 國際簡牘學會會刊》第4號 籣臺出版社 「章草」釋名 宋四家 缺陷美 「人」字左長右短 小字展令大 米芾「刷字」 「書不在於筆牢」辨 米芾蓋屬處女星座 硯眼 書初無意於佳,乃佳 也談王獻之自言書勝父 撥鐙法 錐畫沙 疾勢與澀勢 寒雲樓印學詹言 《 國際簡牘學會會刊》第4號 簡帛文字述論稿----由篆入隸辨 《 國際簡牘學會會刊》第4號 東漢時期醫學重心南移辨 《 國際簡牘學會會刊》第4號 士林文物之一─流觴石 《台灣日報》第九版,民六十七年十月卅一日 鹽鄉趣譚-─布袋地名的由來 《台灣日報》第九版,民六十七年十一月三日 泥菩薩 《台灣日報》第九版,民六十七年十一月十日 淡水古老的旅館之一─勝友如雲 《台灣日報》第九版,民六十七年十一月十三日 淡水古蹟之一─紅毛城 《台灣日報》第九版,民六十七年十一月十七日 近三百年來台灣最傑出的陶工─葉王 《台灣日報》第九版,民六十七年十一月廿日 板橋林家花園的戲台 《台灣日報》第九版,民六十七年十一月廿一日 落鼻祖師 《台灣日報》第九版,民六十七年十一月廿五日 淡水古蹟知多少 《復興崗》週刊第一七三四期第六版,民六十七年十一月廿五日 恆春城 《台灣日報》第九版,民六十七年十二月二日 冰片治結膜炎 《中華日報》醫藥專刊,民七十四年四月十九日(?)或《中華醫藥專集》第三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