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3日 星期二

《馬偕日記》讀後               Helen

《馬偕日記》,玉山社,2012年3月

講到馬偕博士,大家一定會想到馬偕醫院。(台北、淡水地區)大家或許不知道,馬偕博士募款所得,主要來自加拿大籍的馬偕船長。當時,馬偕船長已不在人世,是由船長夫人捐出。所以,醫院以此命名是為了紀念馬偕船長的。

台灣接觸基督教,早在荷蘭佔據台南就開始了。兩百多年後,西方傳教士再度東來。馬偕博士隸屬加拿大長老教會。一八七○年代,他被派來亞洲地區從事傳教工作。一八七一年十二月三十日在打狗(高雄)上岸。一八七二年三月 ,馬偕博士到達淡水。一九○一年六月去世,死後葬於淡水。馬偕與五股張聰明女士結婚,育有二女一子。馬偕留台前後二十九年(未包括兩次回加拿大述職),所寫的《日記》,記錄他傳播基督大愛的歷程。他的教區在大甲溪以北,包括大台北地區、基隆、桃園、新竹、苗栗地區 ,以及東部的宜蘭、花蓮一帶。

《馬偕日記》共有三冊,主要見證了台灣開港通商後的歷史發展。第三冊,已是馬偕的晚年,則是記錄了日本人初佔全台的變局。《日記》中,可見到他與中國、日本官僚,外國人(包括:英國領事,海關官員,傳教士,醫生,工程師,科學家,船員,旅行家),以及台灣原住民族、漢人…等接觸,有應對禮儀,也有人物褒貶。

馬偕以台語傳教。他每到一處就分發藥品,自稱「為人拔牙二萬一千顆以上」,這些都是為了拉近人與人的關係。他除了蓋偕醫館(一八七九年),也興辦學堂,包括牛津學堂、淡水女學堂。教導學生世界歷史、世界地理、生物、天文、解剖學、聖經,旁及中國古經典,論語,文言文…等 。

傳教工作,首先要在各地建立據點。在興建禮拜堂的過程中,他與其他教友,不斷穿梭往返於台灣北部、東部。《日記》中記錄當時風俗民情:如漢人神像崇拜,艋舺、大稻埕等地廟會。清法戰爭期間(一八八四到一八八五年)基隆戰況:如劉銘傳的用兵與戰略,法國士兵死傷…。台灣社會族群衝突:如原住民族、漢人文化衝突與利害關係…。其他,如地理環境、動植物生態、氣候變化…等描述。當時台灣社會對外國傳教士並不友善,可以想見宣教的艱辛。馬偕博士最常唱的聖詩:「我認救主無怕見誚(羞恥)」。他傳教的毅力是出了名的。

翻閱《馬偕日記》,除了了解他對於傳教的奉獻精神外,他也對台灣原住民族受到的不公平對待、原住民族社會對女性的歧視賦予關懷。他對於漢人的偶像崇拜,中國官員重視排場提出批評。還有,抗議日治初期,警員違紀破壞教堂,亂抓教徒…等。固然,他者的史觀,存在者許多異於今日的想法與作法。但是,在當時,以一個外國人的角度來看台灣歷史,為我們打開另一扇台灣歷史之窗,彷彿進入了一百年前的時光邃道。值得大家一睹為快!

按: 馬偕博士有一男二女。其中一位女兒,逢人便問候「平安」。淡水人稱她為「平安娘」。(一位淡水老婆婆說,小時候,常看到平安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